李来亨,原名懋亨,中国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重要将领。陕西清涧人,生年无考。
他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族兄之子李过的养子,也就是李自成侄孙。他在少年时即投身农民军,跟随祖父、父亲南征北战,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战将。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先后撤出北京、西安,转战到湖北时,李来亨已崭露头角,与李自成麾下名将高一功、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齐名,见载于历史文献。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被地方反动武装杀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农民军20余万人,实现战略大转变,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反抗带有民族征服性质的满洲贵族集团建立的清王朝。在江南、大西南残山剩水间建立起来的几个南明小朝廷,依然继承了明王朝腐朽的衣钵,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争犹酣,正如词曲大家吴梅在散曲中形容的那样,“江山如纸,宫门如市。小朝廷病入膏肓,经不起群雄狂噬。”顺治五年(1648年),抗清队伍中的军阀、野心家孙可望悍然围攻由贵州入蜀的高一功、党守素、贺锦、李来亨部,只有李来亨力战得脱,高一功等均被杀,南明抗清大业岌岌可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李来亨挺身而出,继续高举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数万人,经过多次血战,最后在方圆150余华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处,建立起抗清根据地。他实行屯田自给、予民休息的政策,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称他“小闯王”。他多次率兵出击,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穆里玛的指挥下,围攻茅麓山。李来亨奋起迎敌,满洲兵在李来亨的炮火、檑木、滚石的打击下,纷纷坠崖落涧,伤亡惨重,高级指挥官贺布索、穆里玛之子苏尔马均被击毙。清军改变策略,对茅麓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明军。双方相持数月,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他知道已到最后关头,决心与清王朝不共戴天,与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他处死了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千秋正气歌。从此,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盏明灯熄灭了,“应怜中土成荒寨,万里长风吹古愁。”(清初诗人宋曹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土再无大明旗!历史的年轮,增加了一圈又一圈。346年过去了!大江东去浪千叠,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历史没有忘记李自成祖孙四代为抗清前仆后继,捐躯疆场的英雄业绩,更没有忘记他们所流的鲜血,在茅麓山区更是流传着很多歌颂李来亨的传说。
山上的百羊寨。这个寨原名王殿坪。李来亨来到茅麓山与清军的第一次战斗中,他下令驱赶尾巴上带着鞭炮冲向清军的几百只羊群,吓得清军抱头鼠窜,明军大胜。他将王殿坪改名百羊寨,庆祝胜利,寨名沿用至今。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来亨3万多部队驻扎屯田的营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李来亨被永历朝廷封为临国公,在这里建立起庄严的帅府。我们向山下望去,虽然帅府早被清军夷为平地,但屋基犹在,散落着砖头、瓦片。透过蒙蒙烟雨,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帅府上的大明旗帜高高飘扬,山风吹拂,战旗猎猎,李来亨坐镇帅府,指挥作战,从容若定。61岁的村支书告诉我们,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事实上,清初的一些史籍,也有类似记载。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所着《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百羊寨四面环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周围分布有李来亨建圣帝行宫碑、了望台、点灯台、炮台、七步半台阶等多处遗址。我带着相机、摄像机冒雨踏着李来亨走过的、修建的山路、战壕、栈道,凭吊了多处遗址。这是李来亨率部誓死抗清的见证,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上一个: 元武宗海山
下一个: 曹雪芹为何要写《红楼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