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政权冗官冗员现象严重,词徒左长史傅咸曾向司马炎上书说:国家和百姓资财缺乏,是由于设官太多,户口只有汉代的十分之一,而设置的郡县多于汉代。设立的军府有上百个,还有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诸侯也设置自己的官吏,官禄及经费都出自百姓,这是百姓贫困的原因,应该省并官府,减少百姓劳役。官员们讨论后,形成了减少一半州、郡、县各级政府官吏的意向。中书监苟勖却认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萧何、曹参做汉相,清静无为,民众安宁,这就是清心。抑制浮华的舆论,减少行政文件往来,除去琐碎细微的政务,原谅人们的小过失,对喜欢生出事务以获取功名的人进行处罚,这就是省心。把全部九个中央行政部门合并到尚书省,把中央各素统的监察部门并到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这就是省官。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政务多少不一,要是只按比例将各个政府机构都裁减一半,是行不通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公元280年,司马炎下诏说,汉末以来,州刺史既管民政,又掌军队。现天下合一,应止息干戈,州、郡两级政府都撤销军队,只设武装吏员,大郡一百人,小郡五十人。这一措施的实行,使西晋的军队数量大为减少。曹魏及西晋平吴前,州、郡都有军队,由地方官统领,与敌方及某些少数民族接近的地区设置的军队更多。
西晋的裁军与减少官吏数量特别是减少无意义的政务的做法,客观地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对汉代、三国长期存在的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为政苛刻的一个反省。军队及为追求政绩而产生的政务的减少,会大大减少国家开支,减轻农民负担。
公元280年平吴以后至290年西北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前,十年里西晋既无内战又无外战,皇帝及官员崇尚简易的政治风格,政治事务少,对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也没有兴造大的土木工程,国家开支及农民劳役比以前大为减少,农民有时间从事生产,转嫁给农民的额外负担也相对较少,农民生活出现了安定饱足的情况,是三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古代史家描述为:人们都安心并满足于自己的生产,牛马遍野,余粮剩在田里;外出住宿时,大门可以不关;人们相见都有亲切感;谁有了匮乏,在外面就可得到。当时谚语也说:天下无穷人。史家称之为“太康之治”。
但是,中国古代所谓好的时代对一般农民来说,充其量只能是解决温饱,还远远谈不上富庶,更不是解决了封建经济的弊病而取得的发展。如余粮剩在田里的记载,就反映了当时经济不正常的一面,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撤销地方军队,一些人如尚书仆射山涛等表示反对。晋武帝死后,在西北地区发生了流民潮,因地方没有军队镇压,最终发展成大规模的流民武装。应该看到,流民因少数民族事变及饥荒而发生,这是历代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及民族政策所导致的,设置地方军队虽可镇压一时,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蕴藏着更大的统治危机。
上一个: 董卓之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