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谍」抗战期间,美军分别与军统和延安进行的战区气象情报合作

作者:未知点击量:123  来源:历史知识网

气象和人类的繁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从来都是相辅相助的,任何一场战争,其战场气象条件都会是胜负的关键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和古代军事著述中,历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而“天时”放在首位,足见气象之重要。因掌握气象变化或者说天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战争进程,影响战役胜负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赤壁之战中“借东风”到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战争与天气密切相关。

对军事活动而言,天气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成为朋友,帮助取得战争胜利;也可能成为敌人,导致作战失败。因此,军事部门能否合理利用天气,获取至关重要的气象情报,往往会决定战争双方的胜负结果。也因此,气象情报作为军事领域和国家级科技情报,一直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战略级情报予以保密。

二战中,美军因为“珍珠港事件”,加入了同盟国对“轴心国”的军事作战,其中,在亚洲,对日作战中,主要敌手就是日本,而在作战中,由于美军的地面部队尚未开展全面攻势,美军作战初期以航空兵为主,对于气象情报的取得显得尤为迫切。

而当时的日本内阁及大本营军方,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及其驻华机构就已经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日常天气观测,搜集气象情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已经通过其占领区(从中国东北到印尼)建立的气象站,获得了大量气象水文情报,具备了攻击美军海上力量的能力。

而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滞后,竟然无法获得夏威夷以西地区的任何气象信息。因此,美国必须考虑如何获得包括观测数据和预报结果在内的气象情报,既避免日本反复袭击其海上舰队,又能够打击日本军事目标,以牙还牙。美日两国的本土相距甚远,中间隔着太平洋。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日之间的战争主要在空中和海上进行,所以,只有准确掌握太平洋的气象水文等情报,美国才能准确打击日本的军事力量,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当时的环境下,亚洲战场的气象情报,美军唯一的合作对象,便是正在苦苦与日作战的中国。因此,美国开始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军事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气象情报合作显得尤为迫切。

1942年5月,当时还是海军中校军衔美海军梅乐斯(M.E.Miles)奉命至中国,与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情报机构中国国民党军统局负责人戴笠协商共同对日作战事宜,其中一个明确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建立气象情报网,为美国攻击日本提供及时的气象情报。

1943年4月15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该协定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以下简称中美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

军统干将沈醉有回忆,因为美国海空军急需掌握中国大陆的气象资料,气象人员训练班是中美所成立的最早的训练班(比《技术协定》签订时间都要早了半年),于1942年冬成立。中美所的任务之一就是“布置中国全国气象网,制定气象预报,提供美国海、空军参考”。为此,成立气象组,组长由通讯组组长程浚兼任,美方负责人为贝雅利海军中校。

原中美所气象总站通讯电台上校台长徐止善回忆:“气象组的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汇集各地气象报告,绘制天气图,预告天气,并将天气预告供应当时所谓的‘盟军’即美军的海空军,作为作战参考之用。”

协定规定,美方帮助中国建立一批气象台,但同样,军统局此时也缺乏自己气象科研人员。为此,梅乐斯拟定了在中国建立气象情报网的计划,即引进美国气象观测仪器,同时培训中美双方的气象观测和预报人员。

1943年10月开始,中美所继续在重庆开设气象人员训练班,由美国气象专家柯朱拉(R.Kotrla)主持,并源源不断地运来大量气象器材。中美所先后在重庆、兰州举办了五期气象人员训练班,培训学员250人左右。每期培训时间为3至4个月,“训练课程主要有地面观测、高空观测(经纬仪小球测风)、雷达观测(无线电探空观测),包括气象仪器保管、整修及使用、制氢、高空观测绘图、气象电码编报、译电码等操作规程和方法。”

经过培训的气象学员,3至5人组成一个气象团队,携带着气象仪器和发报机,分赴各个气象观测站点,进行气象观测。中美所前前后后在全中国建立了156个气象站,逐渐开始掌握起中国沿海及内陆、东南亚乃至部分太平洋地区的气象资料。其中,在沿海沦陷区实行流动气象观测,称之为“游击气象站”。气象人员跟中美所的游击队一起活动,“配备手提风速计、干湿球气吹温度表、空盒气压表、最高最低温度表、马表、夜光手表、指北针、密码本等轻便仪器装备。观测仪器配有皮带装置,以便挂在身上。”每个站每天进行3至4次天气观测,并将资料用无线电传回重庆中美所气象总站。

1944年9月20日,重庆气象总站第一次制作完成天气图,开始向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气象室发送天气预报。至该年年末,重庆气象总站甚至能够预报日本本土的天气,这使美军能够更好地判断日军军机的动向以及提高轰炸日本本土的作战成功率。

以后,在美军对日占太平洋岛屿展开逐岛进攻以及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作战中,中美所的气象情报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唯一情报来源。”

根据协定,中美所的建立和合作是为了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抗战胜利,中美所立即奉命停止了在中国的活动。中美所撤消了后,美方将中美所所有的设备、武器装备等物资统统赠给了国民政府。各地气象台站的全部设备均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民用航空局接收。

美国对日作战的航空作战,面积很广,不仅是在中国南方包括西南边境线等地,还远及轰炸日本在我国东北(即伪满洲国)的军工厂、军营、重要的桥梁和战略设施等等,更要轰炸日本本土的战略设施,这些都需要气象情报的支持。中美所在国民党控制地区和沦陷区都建立了气象台站,但是在中共控制的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抗战伊始,中共及中共的武装力量就毅然举起了武装捍卫民族尊严的军事斗争,积极发动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武装力量迅速发展,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美政府意识到必须与中共建立联系,而对日作战情报合作成为了双方合作的引线。

1943年夏始,美驻华使馆人员(约翰·帕顿·戴维斯)就积极提出美国直接与中共合作,开展盟国间的反法西斯合作事宜,但一直被蒋介石所阻扰。

1944年6月21日,美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提出派军事代表团去延安的要求,蒋介石被迫同意。于是,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18人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Dixie Mission),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分两批乘飞机抵达延安。按照美国政府和美军的要求,观察团在延安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营救美国飞行员;

第二,搜集日军情报;

第三,实地考察抗日根据地,了解中共的抗日能力和贡献;

第四,探讨增强中共军队战斗力的最有效办法;

第五,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所需的气象情报资料。

据此,中共也表示了欢迎和大力合作的态度,观察团到延安不久,就在延安北关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驻地设立气象台。彼时,气象台只有6,7人,主要任务是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无线电探空、气球测风、无线电测风,然后制作航站预报,把气象情报(数据)发送到在重庆的驻华美军总部,并为在延安起降的飞机提供气象保障。包瑞德在回忆录中记载:“我离开这个使团之后,特别有名气的几位气象观测家被派往延安参加这个小组。这些专家每天放一些气球,把它们和无线电连在一起,使之在空中自动报导气象条件。”【而包瑞德后来成为了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的情报网头目,在建国前后,预谋刺杀中共最高领导人,颠覆中共政权】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与包瑞德

据当时的翻译李耀宇回忆:“当时美军在成都、昆明和衡阳等地设有空军基地,美军的 B -29轰炸机经常从基地起飞,轰炸日军控制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因而急需华东、华北等地的气象情报。美军要求派人去各地的解放区设立气象观测站,经与中央军委谈判,就此事达成了协议。由中方举办气象测报人员训练班,美方派教员协助训练;美方提供所需的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器材;各地的气象情报资料由军委三局统一收集后交美方。”

中共方面积极配合美军观察组,不仅把搜集到的日军情报与其分享,还为美方收集气象情报提供便利,帮助设立气象站。包括远在南方港粤之间的中共东江游击队(东江纵队)奉命与美英都建立了情报合作联系。于是,美军就有了更可靠的气象情报。

1944年6月15日开始,为了摧毁日本的战争生产力,美军轰炸机由成都出发对日本本土发起轰炸行动,这些气象信息至关重要。当时美军在中国大陆协助建立10个同等规模的气象站,延安气象站为其中之一,代号为10WX。后来证明,延安气象站提供的气象数据是最可靠的。包瑞德写道:“共产党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为我们的海军和空军搜集气象情报,这是极其重要的。”

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朱德与包瑞德

1945年3月之前,中共的根据地,包括管理系统里并没有气象部门。张乃召(新中国气象系统的奠基人,清华气象毕业生)奉命从部队抽调21名报务员,组成气象人员训练班,请美军观察组的气象人员讲课,张乃召翻译。

学习的课程有气象知识、气象仪器使用及观测方法、无线电通讯技术、报话机的性能及使用等。据美国历史学家卡萝尔.卡特在《延安使命》一书所叙:“男女都被分配来接受训练,成为气象观测员,让他们学会如何测量气温、估算云量及在预期的时间将数据送回。”这些学员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6个观测站,从事气象观测工作。他们是中共及中共军队的首批气象工作者。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中美所一样,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使命宣告结束。1945年9月,美军人员即将撤离延安。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美军气象人员撤离之前,培养一批自己的气象干部并接收美军观察组气象台。于是,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边区政府等单位抽调了一批年轻干部(如张乃召、邹竞蒙、周鲁女等),组建了中共及中共军队历史上首个气象台,即延安八路军总部气象台,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到1946年4月,美军观察团全部撤离延安。当然,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要承认一点的是美军气象人员撤走前,给各个气象观察站所在的根据地留下了许多气象仪器,还有大量的收发报机。

这些器材原本是为了在各地建立气象站而准备的,美军撤走后,由于内战爆发,一时无法使用。中共接收人员则一直精心管理保护好接受过来的各种器材、仪器设备,保证它们不受损伤。这些气象器材为后来新中国的气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结束了,美军观察组成员陆续离开延安,而他们中,有的开始彻底反共,有的则因为对新中国正确的看法而遭到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这都是后话。但因为战争,美军曾经帮助过国共两党建设和完善了各自的气象机构,这点应该被记取。

上一个: 民国时北京大学有一群旁听生,风雨无阻听课,走出许多大师

下一个: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