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没有冰箱的岁月里,达官贵人想要在夏日里消夏,吃点冰品,一般有两个方法,一曰冰釜。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战国时期冰釜,曾侯乙墓出土
另一个就是冰窖,冰窖在中国古来有之。《诗经》便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描绘了冬季取冰、贮冰的过程。凌阴就是冰窖。就是在冬天采冰后储存,待夏天卖给需要冰块的人的地方,这个在老年间,尤其是在北方,是一个老行当,上至皇宫王府,下至富贾小康人家,都会使用。冰窖也有皇家御用、官家采买和民间买卖等档次。到了清朝,因“冰”与“兵"同音,百姓是不能开冰窖的,因为百姓不能屯兵(冰)。冰窖是本小利大的生意。冬季取冰只需付一些人工费,夏季卖冰的价格则是人工费的几十倍。而且,经营冰窖不用纳税,取多了冰还会得到赏银,也是由于“冰"与“兵"同音的缘故。清朝政府喜欢听哪个门屯冰(兵)多少,觉得吉利。但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冰窖只能由王府经营,所以,旧时有“北京城内屯冰(兵)百万"之说。
今天,改造后故宫里的皇家冰窖旧址餐厅
这里要说的就是北京,也就是老北平一个老字号冰窖成为中共北平隐蔽战线情报堡垒的往事。
曾经,老北平东直门外一个叫做义和冰窖的冰窖曾是北平城冰窖业的魁首,经营义和冰窖的是东直门外陈家,所以又称为陈家冰窖。
陈家的祖籍是山东福山县栖里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在清道光末年,陈家始迁老祖陈积敏逃荒到了北京城,一根扁担,一副铺盖,两个幼子陈善义、陈善和,就这样落脚在北京城的东直门外。中国人讲究追祖,以示血源,北京的陈积敏开始往下按辈排字,分为“积善余庆,学可生芳,世子茂盛,德乃永昌”。
善义、陈善和兄弟自幼拜东直门外一刘姓跤师为师学跤,成年后,便行走于口外和口内倒腾饰品和牲畜(羊和马),家境逐渐兴旺。
传说中,而陈氏兄弟的师父刘跤师本身是清廷京师相扑营摔官跤的,从小就很喜欢兄弟二人,常带着他们到王府去摔跤。因此,认识了某亲王。亲王见此二人很出息,便将府上的东直门外冰窖赏赐给陈氏兄弟经营,兄弟二人各取自己名字最后一字便成了冰窖的字号“义和冰窖'。陈善义和陈善和各有三个儿子。其中,陈善和的一个儿子陈余荣继承了家业。
陈余荣,号耀华,一般称其为陈耀华。这个后来接管了义和冰窖的北平城“冰窖业”老大,一生充满了传奇。其年轻时上过留法勤工俭学的预备班,一门心思要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后因家里反对,终未能成行。在接管了家族冰窖买卖后,成为彼时的东直门地区跺跺脚,地皮抖的头面人物。他既经营着义和冰窖,又是全北平市冰窖行业公会的会长,更是东直门地区联保公所的联保长。
坊间传说,北平沦陷时期,有一个东郊警察分局新任局长到任三天未去拜访陈耀华,第四天那位局长就被调离了东郊分局。当然,这个经过与其后人的访问调查,纯属民间对其威名的恭维而杜撰出来的故事。
陈耀华与中共情报组织发生关系,缘于自己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因此与中共情报战线的老前辈陈叔亮的结缘。
陈叔亮,北京人,1911年生。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研究生。1939年自延安秘密回到北平从事中共秘密情报工作,曾任中社部一室主任,北平军调部济南小组中共代表;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处处长。解放战争期间曾任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天津市公安局秘书长。建国后转入外交战线,曾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第二亚洲司司长,驻柬埔寨王国大使,国际问题研究所领导成员,驻罗马尼亚大使等职。
1930年,陈耀华娶协和医院助理医师苑默庵为侧室夫人。彼时,妻弟苑振鹏在崇实中学读书,他有个同学便是陈叔亮。
苑振鹏在中学求学时就加入了中共,是中国学运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的骨干。后由陈叔亮介绍赴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在以后的1942年,苑默庵在苑振鹏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中共。
1939年,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由正面进攻为主转向扫荡和巩固敌后方为中心。在华北敌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已逐渐发展成为抵抗侵华日军的主力。为适应抗战面临的严峻形势,尽快建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即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开辟敌后城市情报工作,中社部先后向华北敌后派出大批干部。1939年3月,时任中央保卫部部长的许建国(原名杜理卿)率中社部敌后考察组的13名精英人员,自延安出发,历时数月来到晋察冀边区。按照中央“把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看作是目前保卫工作的头等任务”的要求,在许建国的组织领导下,以平、津为重点的情报派遣工作迅即展开。
北平的中共秘密情报网,即中共晋察冀社会部平津情报组,组长便是陈叔亮。
通过了同学苑振鹏,陈叔亮结识了陈耀华相识,感到这位北平冰窖大佬是个有着强烈爱国意识、痛恨日寇、赞成抗日的有识之士。而陈耀华也对这位倜傥儒雅、才情卓异的年轻人十分欣赏。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忘年交。于是,义和冰窖成为了中共平津地区隐蔽战线的一个重要的堡垒点,而陈耀华也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为掩护中共在平津地区的隐蔽战线做出特殊的贡献。不仅如此,陈耀华几乎全家都投身于中共隐蔽战线,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情报之家”。而其夫人苑家的东直门内南小街一号,也成了中共隐蔽战线情报人员的掩护点。
1940年,中共情报员郑大堃(赵实中)潜入北平。正是日本人在北平城进行强化治安,到处搜捕抓人,一时东躲西藏竟无处安身。陈叔亮便把郑大堃排在义和冰窖内,公开职业是冰窖的记帐先生,化名陈余庸,对外称是陈耀华在原籍的本族兄弟。
郑大堃是在延安中央党校等一些高级学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出来的中共情报精英,原本是天津人,熟悉北方情况,但体质较差,患有遗传性脊椎结核,1939年至1940年间在反“扫荡"中又罹风湿性关节炎,久治不愈,形成驼背。
郑大堃潜入敌后,先是北平陈叔亮组的成员,1943年被派到东北中共情报战线陈卓毅组以加强该组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有记载:“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为陈卓毅、郑大堃情报小组单独配备了秘密交通员,由郑大堃掌握,直接与根据地联系。这个组工作很活跃,一直活动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而郑大堃的婚姻也是由陈家一手撮合而成(那已经是解放战争期间了,经陈耀华夫人介绍,郑大堃与东直门外一贫寒女子结为秦晋之好。解放后,郑大堃先于天津市公安局工作,1956年调到北京供排水设计院任党委书记,后又调回天津市任安全局局长,1987年病逝)。
沦陷期间的东直门火车站是侵华日本军队的军用火车站,成为日伪的重点防卫区,归内三分局管。一有紧急情况就关东直门,进出城只能走安定门和朝阳门,而义和冰窖的汽车却可以随时叫开东直门。开车的司机是陈耀华的侄子陈庆䨑,他曾开车拉着郑大堃去铁狮子胡同的日本宪兵队了解情况,也是中共北平隐蔽战线的成员之一。
1941年3月,中共隐蔽战线高级情报人员张友恒(化名李金生,李才)受组织派遣来到北平,陈叔亮同样先把他安排在陈耀华家中,后由陈耀华出面用500元钱顶兑下西直门内大街114号元通祥绒线铺,让张友恒以记帐先生的公开身分作掩护。
张友恒是1932年的共青团员,36年的中共党员,曾经在前苏联莫斯科学习过无线电通信技术,1939年至1940年在延安担任中央社会部电台台长。从1941年3月至1948年8月期间,他曾三次潜入北平从事情报工作。第一次是1941年3月,以元通祥绒线店记帐先生为职业掩护,主要任务是开辟敌战区的情报工作和组建秘密电台。1942年5月陈叔亮被捕后,他从北平撤退。第二次来北平是1942年6月到7月,历时一个月,任务是检查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以满城县四里营伪村长家为第一个点,以保定火车站一家客栈为第二个点,以北平东城北锣鼓巷为第三个点。第三次是1946年9月至1948年8月,主要任务是筹建新的秘密电台,视察新的情报组织及完成中央社会部交办的任务。在此期间,陈耀华介绍次子陈庆霞(陈达)与张友恒接触,并专门开设了一家怡和化工厂作掩护。张友恒以“怡和化工厂营业部主任”的名义在北平活动。
张友恒在回忆当年陈耀华为他安排的掩护地点时写到:“而我自己则长期使用这两处掩护点,存放电台、文件、情报资料、显微镜等等”“长达8年之久,作出很多贡献,是非重要的掩护据点”。
一片真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据此,就可以理解陈耀华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被陈叔亮称为.豪贤”,被张友恒赞为“仗义豪爽,敢作敢为"了。而陈耀华的次子陈庆霞更是直接成为了张友恒直接领导下的中共秘密情工。
在陈叔亮、张友恒领导下的平津情报站,陈耀华做了许多工作:
在日伪时期,他利用伪联保长的便利条件,为来北平的中共潜伏人员办理“良民证",以取得合法身份。为潜伏人员(情报人员)提供秘密掩护点和公开的职业掩护。通过了解,与陈耀华有直接关系的秘密掩护点有七处之多,包括东直门外北二里庄55号、义和冰窖、西直门内大街114号元通祥绒线店、猪市大街路北的隆福寺冰局子、东直门外怡和化工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号、东安市场大风书社等处。曾掩护过郑大堃(赵实中)、张友恒(李才)、史光、周时、陈振兴、袁纪维、田振山、李振远等人。参与营救被捕的中共隐蔽战线人员。如1942年2月,张友恒的爱人周时在化装潜入北平时被敌人发现,扣押在西郊温泉日本宪兵队,陈耀华出面与特务打交道,保护张友恒,成功营救周时脱离了险境。
陈耀华在抗战期间,以一腔爱国热血,利用自己的声望帮助了中共在平津地区的情报网诸多事宜,也与许多中共高级情报干部建立了深厚友情与密切联系。抗战胜利后,应许建国部长邀请,他曾经秘密前去张家口解放区参观,对中共和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解放战争时期,他一如既往和中共站在一起,倾全力支持中共秘密战线的情报工作。只是在北京解放不久,他就因肺病不治而逝。老朋友,战争年代曾携手的老战友张友恒赶来送行,天津市公安局更是送来50万元(旧币)人民币作为慰问金。
他的家人大都加入了中共组织,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各自奉献出力量。陈耀华的家庭也可谓是中共秘密情报战线的“红色家庭”。
其妻弟苑默庵,1942年加入中共,在平津地区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48年被捕,后被营救出狱。建国后任北京市公安局奶牛场场长,单位就在东直门外北二里庄55号。“WG"中因被捕问题受到冲击,后因病逝世,在落实政策时平反。
陈耀华次子陈庆霞,后改名陈达,1948年在北平正式加入中共隐蔽战线工作,1952年加入中共。1961年调入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后任副院长、副总工程师等职,成为国内著名的冶金专家。《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载:陈达,冶金专家。是我国湿法炼锌工业和炼铅工业生产机械化的开拓者,为铅锌工业的现代化和发展我国稀有金属冶炼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耀华四子陈庆霪,后改名赵奇,1943年于北平秘密加人中共。1945年经郑大堃介绍奔赴晋察冀解放区,先入西北联合大学,后调到华北军区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1948年任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解放后,曾任空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在空军司令部对空作战部任处长。“WG"中被污为“二月兵变"的通讯处长,1968年被迫害致死,后被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耀华的侄孙陈学恂,后改名陈洗,毕业于中国大学。1944年由郑大堃介绍加入中共,并在1945年由郑大堃介绍至张家口解放区,历任光大公司仓库股长、军工部检查科科员等职,后经军工部部长姚依林同意调入群众剧社当演员(正连职)。1947年5月到井阱矿区参加土改。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陈学恂在石家庄市任市完全小学教导主任、市女子中学教导主任、市公安局警察大队教育干事等职。绥远省解放后,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侦察科内勤股长兼警察大队教育股长,后调到省公安厅任研究室研究员兼厅长秘书。绥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后,陈学恂被调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在那里,他工作了很长时间。
陈耀华的侄子陈庆䨑,解放前在北平从事中共隐蔽战线情报工作,1949年初由组织安排到天津市公安局工作。
另外,还有陈耀华与苑默庵所生的两个女儿林杰、林凯,在解放前,就分别奔赴在张家口和石家庄参加了革命。陈耀华的侄女陈若清、陈亚兰也都在北平和平解放时参加了革命工作,今天是离休干部。
上一个: 自产自用,自给自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