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朕太上皇帝也”:明英宗唯一一次把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未知点击量:590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陈昂

朱祁镇之为人,是孙太后从小一手调教出来的。孙太后凭着自己的愿望,把明英宗培养成了一个听话的人。但这种调教出来的性格,对一个皇帝来说,有着严重的弱点。

孙太后的教养给朱祁镇带来最大的弱点——作为一个皇帝,朱祁镇身上“圣君独断”的缺失。他缺少独立专行、自作主张的习惯,无论干什么,总得有个人替他拿主意才行,总得找个人依靠才行。早年他依靠孙太后,后来是王振,再后来是徐、曹、石等三人,曹石之变后,他又开始依靠锦衣卫指挥门达,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不断的依赖,造成他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业。但从私人的情感出发,他在复辟以后还是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一是释放建庶人。这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从永乐时起已被关了五十多年,他复辟不久就下旨开释。李贤称此“舜之心也”。或许是在南宫的幽禁岁月,让他对这位建庶人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足见其仁。

二是恢复胡皇后的称号。这是为父亲明宣宗补过,当时胡皇后无罪被废,很多人为之不平。天顺七年,他把胡皇后另行迁葬,并上尊号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李贤对此也称赞不已。

三是废除以妃嫔殉葬的陋习。这一惨无人道的陋习由来已久,从明太祖、成祖到受封在外的诸王,都以妃嫔殉葬。可能是未及十岁时刚刚即位的朱祁镇,目睹为自己父亲殉葬的妃嫔之哀伤凄楚的情状,给自己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弥留之际,特有此命。《明史》记此事称,朱祁镇于弥留之际,把皇太子朱见深和太监牛玉同召至榻前,对他们说:“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刘定之在他所著的《否泰录》里也记有此事,他说,朱祁镇在死前曾将皇太子朱见深唤到御榻前,对朱见深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更为。”

“朕太上皇帝也”:明英宗唯一一次把握自己的命运

裕陵,位于今北京昌平天寿山十三陵景区内,为明英宗朱祁镇与其后妃钱氏和周氏合葬陵

朱祁镇这个废除殉葬的遗言,得到了不少好评,《明史》在论他的赞词中便说,“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官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回到事件主角朱祁镇这个“人”的身上:过于看重私情,过分崇信内臣,是朱祁镇最大的问题,也是他在历史上除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两个不受自己控制的事件之外,这位“两变皇帝”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印记的原因。他这一生,两次登基为天子,两次曾经作囚徒,体会过“大漠风尘日色昏”,也经历过“一入南宫深似海”。弟弟对他狠毒,他也对弟弟无情;王振从小陪伴,他做皇帝后也依然口称“先生”,言听计从;王振害得他在塞外受苦,他也一直追念,建庙祭葬招魂,念旧得是非不分;但当给他暖过脚的袁彬被门达诬陷下狱、严刑拷打时,他仅仅一句话,“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念旧得冷血无情。作为一个皇帝,他胸无大志,易受摆布,总需依靠,颇为失败。

朱祁镇和围绕着他的前前后后,被历史选择成了大明王朝的转折点,他或许知道,却身不由己。

但当他回首自己这一生时,必然会传来一声响亮的高呼,这是历史的回响:

“朕太上皇帝也!”

这或许是他唯一一次,坚定地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上一个: 自产自用,自给自足

下一个: 秦始皇究竟叫赵政还是嬴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