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鹞儿岭之战后,明英宗的亲征部队与宣府之间的联系彻底被瓦剌所切断,没有退路,只能向东继续前行,处境十分不妙。八月十三日,明英宗起驾继续东进,当日下午抵达怀来城西北部的土木堡,亲征军抵达土木堡之时天色尚未黄昏,而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20里,若迅速赶到怀来入城,英宗就能暂时安全。可为何亲征军抵达土木堡后就不再前行了?按照刘定之在《否泰录》中的说法,当时官员们都力劝英宗快抓紧时间进驻怀来,关键时候王振却跳出来反对,他认为还有“辎重千余辆未至”,不能丢下他们不管,要等这些辎重抵达后再开拔。搞来搞去,原来还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在作祟。
实际上王公公又背锅了。如前文所述,明军自雷家站开拔后,以朱勇、薛绶统领4万人断后,随后这支部队在鹞儿岭被也先全歼,败讯当天就传到英宗这里,说明当时瓦剌与亲征军已近在咫尺,若是后路有辎重车部队,早就被也先俘虏缴获,哪还可能有什么“辎重千余辆”要等?实际上明军停驻土木堡不前,最大可能是当时怀来已被瓦剌军占领,鹞儿岭之战爆发时,也先不仅仅只是追击,而是已完成了整个对亲征军的包围圈的部署。英宗不入怀来是因为入不了,驻军土木堡实乃被动无奈之举。
明代“土木之变”古战场,位于河北怀来县土木堡古城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大问题,为何明军会选择在一处没有水源的高地扎营?按照惯例,以往驻营前都会派人提前查探地势,无问题后才驻扎,可这次为何连同皇帝在内的十余万大军竟然选择在一地高无水之处驻营,犯下致命错误。按照《明实录》记载,土木之变后,群臣弹劾王振的奏本中有说是王振派了钦天监“大师”彭德清看风水,最后也不知听了彭德清的什么鬼话,导致最后“不择善地驻扎”。如果此说属实,那么王公公恐怕又要成土木之变的第一责任人了。
但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明军抵达土木堡之时,堡南十余里之处的确有河道,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狡猾的也先已提前派兵占领了河道北岸,切断了明军与水源的联系。所以在怀来已陷落、水源又被切断的情况下,明军先是被动滞留土木堡,后又被动在高地扎营的,并非某个人正确或错误的决定能够改变。如果非要怪,只能怪也先进军神速,部署缜密了。
上一个: 历史上龙袍是什么象征?为何逐渐演变为黄色
下一个: 战败,亚美尼亚割地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