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廓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帝国的重要军事失利,其最重要的影响,自然是军事上的。
首先,在明军的指挥层面。土木堡的惨败,使得明朝的武人勋贵元气大伤,再也不能与文官同朝争锋,从而导致文武之势彻彻底底地拉开,使得文人领兵逐渐成为常态。虽然此后明朝“知兵”的文臣很多,比如大同兼宣府巡抚王越就曾取得红盐池与威宁海大捷,实现自蓝玉突袭捕鱼儿海之后明帝国对蒙古汗廷最大的打击。但文人领兵的弊病也很明显,他们由于在领兵作战上确有不如一线武将的地方,在指挥上胡乱出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对明军的士气,对武将的地位自然有极大的损害。比如,日后决定明亡清兴的萨尔浒之战中,四路明军总兵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声望地位相仿、互不隶属。而且他们只有列席议事资格,却没有军事决策权。结果这些总兵“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暂缓出兵、抽调更精锐力量的合理建议没被采纳,只能被动执行仓促出击、“分进合击”的文官命令,结果导致萨尔浒惨败。
修缮后的长城横岭关楼
其次,在边防建设方面。宣府镇边防设施的缺失,竟然使得明英宗的御驾亲征大军在国境线之内遭遇瓦剌骑兵的突袭,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也先死后,瓦剌迅速衰落,蒙古也再度陷入纷繁跌宕的政治斗争,直到达延汗异军突起方才结束了蒙古高原上数十年走马灯般的政治乱局,但回归游牧生活模式的蒙古人,因为游牧经济低下,加之蒙古高原上贫乏资源,又不得不依托稳定的朝贡贸易以及与周边民族的物资交流来弥补游牧经济的不足。之前瓦剌挑起的战端与其统治的土崩瓦解,使得蒙古诸部无法获得朝贡贸易,又没法作为一个整体与周边民族进行物资交流,因此对于中原地区的侵袭成为其获得生活物资的主要途径。所以也先政治野心的终结,并没有带来边关的安宁。相反,蒙古诸部与明帝国围绕边疆物资的劫掠与保卫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兵戎相见。据统计,成化年间蒙古诸部对九边大大小小的侵扰多达近40次,几乎是土木之变前的三倍。
所以,土木堡那次惨痛的教训之后,宣府镇乃至整个北方边境地区,都开始了浩浩荡荡对军事建筑的大规模修筑,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这个修筑时间跨度延绵一百余年。著名的大明九边也就此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