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谦努力的破灭:重建明帝国中央军的彻底失败

作者:未知点击量:590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原廓

土木堡之变对明代军事的最大影响,是在明代的军制方面。

在传统的认知上,土木堡明军的溃败使得明军开始由卫所军制开始向募兵制转变。但具体情况远没那么简单。土木堡的惨败摧毁了明朝的中央军——京军或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恐慌,上下无固志。”于谦在赢得北京保卫战之后,开始了重建京军的努力,设立了团营。正统十四年(1449)十二月,于谦按强弱将京营军士分成3等,选强兵10万余立营训练。景泰二年(1451)四月,于谦进一步实行改革,选精兵6万,分作三营团操。这让团营有了雏形。十二月,于谦又上《建置五团营疏》,将3营扩展为5营,仍每营2万,共l0万人,基本确立了团营的编制。三大营留下的老弱,称为“老家”。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团营的军士增加到15万人(其中从五军营选8万,神机营选5万,三千营选2万),分10营操练,每营15000人,时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以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各营分设都督(1员,统15000人)、都指挥(3员,统5000人)、把总(15员,统1000人)、指挥(30员,统500人)、领队(150员,统100人)、营队(300员,统50人)六级管理。

<a href=于谦努力的破灭:重建明帝国中央军的彻底失败" />

《出警入跸图》

这是于谦对明朝兵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明史·兵志》称:“于谦创立团营,简精锐,一号令,兵将相习,其法颇善”;“京军之制一变”。可以说,于谦的团营,改变了以往卫所军强弱混杂的态势;破除了练兵之官和领兵之将分离的弊端;统一了号令,强化了训练与纪律,在体制上为改变明朝卫所兵制的弱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一次很成功的重建明朝京军的军制改革。但这一切努力,随着“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的被冤杀而戛然而止。天顺初年,英宗罢团营。宪宗皇帝立,复团营旧制。成化二年(1466)又罢,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然而被多次废立的团营,也只剩名称而已,与于谦时代的精锐不可同日而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宪宗朝因为权贵的隐占,京营缺额75700多人。到了孝宗朝的弘治十八年(1505)七月检阅时,十二团营只剩精锐者60574人,稍弱者25346人,不堪者283人,加在一起不过86203人,缺额33797人。被称作“老家”的三大营,员额154287人,“事故者共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人”,已经不堪一战。

武宗朝也曾试图重建京营,为此设立东西两官厅,精选精锐。正德七年(1512),武宗还在边将江彬的建议下,调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边军入京,称为“外四家”,亦称“四镇兵”。而一切努力,又随着明武宗的驾崩而人亡政息,之后,京营“按藉三十八万有奇,而存者不及十四万,中选者仅二万余”,彻底失去战斗力,就此自于谦开始的重建明帝国中央军的努力彻底失败。

上一个: 和硕和嘉公主是紫薇格格的原型吗?

下一个: 帝国的丧钟:打断了明帝国的军事发展进程的两个事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