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89,《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32(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01、右军王羲之的书法,至今无出其右者
书法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艺术。我国书体的演变大体上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秦以前有大篆,秦统一后作出标准文字称小篆,汉初通行隶书,汉末出现楷书,楷书的简化体为行书和草书。
汉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说:“盖由隶书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
魏晋以后,随着纸的普遍使用,以及世族名士注重交往,尺牍(书信)往来讲究书法优美,书法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称为“书圣”。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字逸少,出身于世家大族,是东晋初年权臣王导、王敦的侄子。生于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因欣赏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水,便定居于会稽。
他历任中央和地方州郡的大官。任会稽内史时曾进谏朝廷,请减省赋役,开仓济贫。
他做过右军将军,因而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少时沉默寡言,学书法不拘一格,十分认真。他走路、吃饭都在揣摩书体,心里想着,手指就在身边划,日子久了,衣服都被划破了。他每天练完字总要到门前池塘里洗毛笔、砚台,时间长了,池水尽黑,故称“墨池”。
这些传说,可能有所夸张,但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的精神却是真的。王羲之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见到我国不少大书法家的手迹,如李斯、蔡邕、钟繇、张芝、张昶等,他都一笔一笔仔细临摹过。
相传他到53岁,不怕年老,还在临摹古人碑帖。一次上床睡觉,他用手临空划字,不知不觉划到他妻子身上,他妻子气道:“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呢?自家体没啦!“
王羲之听到“自家体”,忽然悟及应该创造自家的书体。从此以后,他博采众长,吸取各家精华,得于变万化之神,再加勤练,果然自成一体。
他的字笔势典雅流畅,结构严谨,人们形容他写的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王羲之作品中,以行书《兰亭集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著名。
《兰亭集序》写于东晋永和九年(353)。这一年三月初三,正是“禊节”,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地方,按照“修禊"习俗,举行“曲水流觞(酒杯)”的雅集。
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置于水上。彼此相约,觞至谁的面前,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42人中,王羲之等11人各自赋得四言、五言诗各一首;有15人各成诗一首;另16人一首诗也凑不出来,各罚三大杯酒。
王羲之十分高兴,决定为这几十首诗写篇序言。这篇序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字体潇洒流畅。原文28行,共324字,其中凡相同的字,写法都各自不同。20个“之”字,7个“不”字,还有“感”、“怀”等,笔法、结构都多方变化,但又不离奇古怪。
这篇作品,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自唐以来,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视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集序》手迹传到唐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从辨才和尚手中得到了《兰亭集序》真迹,视为国宝,不肯轻易示人。命名手赵模、冯承素等拓摹一些副本分别赐给近臣。他爱书及人,专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评其书法“尽善尽美”。
由于唐太宗的推崇,唐初王羲之书法盛极一时。当时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等都临摹过王羲之的真迹。由此,唐初产生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改变了过去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局面。一般公文、碑铭也用楷书、行书、草书撰写,使王羲之的真书成为全国通行的书体。
可惜的是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一起殉葬昭陵,后来墓又被盗,手迹从此失传。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
清朝乾隆皇帝同样喜爱王羲之字,曾下诏令竭力搜寻《兰亭集序》序帖,经他与一些名家反复鉴定,选出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董其昌等八个摹本,合称“兰亭八柱帖",今天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算是今天能见到的有关兰亭书帖中较为名贵的珍品了。
《黄庭经》原是道教的经卷,以歌诀讲述修身养性原理。相传王羲之有一次,在山阴道上闲步,看到许多漂亮的白鹅十分喜欢。王羲之找到了鹅主人——一个道士,那道士正在如豆的灯光下埋头写字,王羲之一看抄的是《黄庭经》。
道士说:“年老了,眼睛不济事,写不好哩!”
王羲之说:“我可以代劳一下吗?“
道士连连说:“那太好了,太好了。”赶忙倒茶磨墨。王羲之就认真地书写起来,一口气写完,天都快亮了。道士就送一只大白鹅给王羲之。
原来那个道士是个仙人,后来就升天了。李白有诗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王羲之的七个儿子都爱好书法,以幼子王献之成就最大。王羲之为了培养他,写了一篇《乐毅论》,叫他临摹。由于王献之发奋努力,认真磨炼,终于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他与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世人称王羲之为“书圣”,王献之为“小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所以为后世所珍重,主要是由于他能够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因而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
02、顾恺之的绘画,画像点睛,名震寰宇
东晋兴宁二年(364),江宁(今南京市)的和尚慧力主持兴建瓦官寺,寺僧们为筹集资金,向士大夫名流募集布施。一般官绅认捐的都不超过10万钱,可是20岁左右的顾恺之,却在布施册上挥笔写下了100万钱。
大家都知道他并不富裕,以为他是在说大话、开玩笑。事后,寺僧和尚请他交款。顾恺之说:“请在新盖的寺庙内,准备好一堵白墙,我自有道理。”
和尚一一照办了。顾恺之来到寺中住下,闭门一个多月,不与人往来,专心致志在白墙上画着一尊菩萨,叫维摩诘。维摩诘是印度梵文的译音,意思是清净无垢、声名远布,俗称舍粟如来,是很受佛教僧侣们尊敬的一座菩萨。
像已画成,就是眼睛还未点上。顾恺之对和尚说:“明天我要给维摩诘点眼睛,请大家来看。第一天来看画的要捐10万钱,第二天可以减半,第三天随意布施。”
消息传出,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顾恺之站在像前,沉思片刻,然后轻轻两笔,给画像点上了眼睛。顿时,画像栩栩如生,和真人一样。围观者无不赞叹称绝。寺僧们很快就收足了百万钱。
这就是顾恺之画像点睛的故事。
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出身于江南名门世族。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不但会绘画,而且善书法,工诗赋。青年时在桓温手下任大司马参军,桓温死后,又为殷仲堪参军。
在这期间,他到过四川、湖南、江苏、浙江,饱览了祖国壮丽山河,丰富了对大自然的感受。顾恺之为人诙谐,人们都很喜欢他。
他吃甘庶,总是从头吃到根,叫“渐入佳境"。他曾有一橱珍贵的画寄在桓玄处,后桓玄偷了画,把空橱还给他。他却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好像人之登仙。"毫不在意。
顾恺之自己说:“我是一半痴、一半黠。合在一起,刚好平衡。”意思是他既醉心迷恋自己的事业,又有点聪明而狡猾。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画家。三国吴的曹不兴,最早摹写天竺来的佛像,其弟子卫协、张墨两人,在晋时被称为"画圣"。顾恺之曾跟卫协学过绘画。
东晋顾恺之、刘宋陆探微、南梁张僧繇,是东晋南朝三个大画家。有人评论“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说明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传神”。
顾恺之认为绘画不仅要“形似",而主要应“神似",要“以形写神”。即要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顾恺之替裴楷画像,颊上加了三根毛,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征。又为谢鲲画像,让人站在石岩丛中。顾恺之说:“此人宜置在丘壑中。”这些都是为了刻划人物的性格。
顾恺之认为人物的眼睛特别重要。他说“四体画得是否美丽,对画的美妙关系尚不大,传神写照,就在画眼睛上。”因此,他画好人物,常常几年不点眼睛。有一次,他给别人画扇,画好了人物都没有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上了眼睛,人物不是会说话了吗?”可见,他认为人物画的关键在于点睛传神。
顾恺之画作甚丰,总计不下70余幅。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女史箴图》是为西晋大官僚、诗人张华写的《女史箴》一文的几段插图。
张华对贾后专权不满,为了讽谏她,写下了这篇文章,全文334个字,主要是宣扬封建道德,特别是妇德。
顾恺之也深感东晋统治集团的腐朽,故为这篇名作插图。共作了12幅历史故事的插图。表现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布局严密,线条有很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和非常匀和的特点。人物姿态闲雅、栩栩如生。
这是现存最早的人物卷轴画。画前三段已缺,最接近原作的九段摹本,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于1900年被英军劫去,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宋摹本藏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时诗人曹植的《洛神赋》。据传,曹植爱上了曹丕的皇后甄氏。甄氏死后,曹植十分悲痛。有一次他从京都回到自己封地,经洛水时,梦见甄氏来和他相会,曹植深有所感,写下了这篇赋。
洛神即洛水之神,是美化了的甄氏。顾恺之在画中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描绘了原赋的意境。画中洛神多次出现。或在水面凌波回顾,或在云间邀游,或单独一人,或和曹植在一起。
原赋中形容洛神美丽与风度的比喻,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姣姣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如流风之回雪……”都得到了入神的描绘。人物风度和心理刻画逼真动人,达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境界。
顾恺之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佛教、神仙、诗歌本事、禽兽、人物、仕女、山水等。他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卓越建设者。著有画论三种,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他丰富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有系统的绘画理论著述,对后代的绘画和画评都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