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对铁器进行“出口管制”,为什么会沉重打击到蒙古社会?

作者:未知点击量:225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郭晔旻

换言之,明朝对铁器进行了“出口管制”,这对蒙古社会,又是一个沉重打击。说来奇怪,13世纪后期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名著《史集》里已经记述大约9世纪的蒙古人的先民为了走出额尔古纳河西南的森林谷地,利用铁矿“熔山出谷”的传奇故事。可是到了1368年元朝灭亡以后,回到草原的蒙古各部却经历了一个生产力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彻底丢失了冶铁工艺(而且蒙古高原也缺少铁矿),连铁锅也造不出来了。

明朝对铁器进行“出口管制”,为什么会沉重打击到蒙古社会?

按说,铁锅乃司空见惯之物,但明廷顾忌其材质,担心瓦剌人会拿去重造兵器。因此在“互市”中,不起眼的铁锅居然也成了违禁品(对“兀良哈三卫”则又网开一面)。实际上,铁锅大多是以生铁铸造,要改做兵器,就得炼炒熟铁,而当时的蒙古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技术。至于瓦剌军中的明盔亮甲,要么是在以往与明军的战事中缴获而来,要么干脆是买通明朝边将走私到手的。比如正统时期的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就依仗自己是大权在握的王振公公的亲信,把铁制箭头装在酒坛子里卖给瓦剌人。明廷对此束手无策,却拿根本不能改作军用的铁锅开刀,结果给瓦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无论游牧还是定居,铁锅可以说都是生活必需品。没有铁锅的话,游牧民就只能“以皮贮水煮肉为食”了。其影响之大,连也先本人也愤懑地向明朝使节表示,“我每(们)奏讨物件也不肯与,我每(们)去的使臣故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

这样一来,双方的贸易纠纷与瓦剌统治集团的政治野心汇在一起,终于到了只有动武才能使之终了的程度。当时的形势对也先似乎很有利,瓦剌人已经控制了明朝的整个北部边疆,其麾下身经百战的军队正枕戈待旦。到了正统十四年夏天,再也按捺不住的也先以明廷削减赏物、求娶明公主未允为口实挥师南下,揭开了震惊明朝的“土木之变”的序幕。

上一个: 苏轼被困在乌台诗案后,有哪些大人物出手援救过他?

下一个: 周恩来父亲:奔波一生,月薪从没超过30元,对妻儿的爱感人至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