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宋朝最年轻的宰相是谁?
答案是:南宋名相寇准。1276年,寇准当上右丞相兼枢密使时,年仅40岁。
问:宋朝最年长的宰相是谁?
答案是:北宋名相文彦博。1086年,文彦博第三次被高太后任命为宰相时,已是80岁高龄。1090年退休时更是84岁了。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生于1006年,比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早出生一年。文彦博的先祖原本姓敬,由于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名字里有一个“敬”,必须避讳,因而改成了文。
文彦博从小就非常聪明。有一次,他与小朋友一起玩球时,球掉进了树洞里。大家想尽办法都没有把球取出来。文彦博灵机一动,让大家从家里拿来水桶和盆,装水倒进树洞里。没多久,球从树洞里浮起来。这就是“灌水取球”成语的出处,与“司马光砸缸”有异曲同工之妙。
1027年,文彦博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文彦博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处理事情干净利落、杀伐决断,非常有魄力。有一次,文彦博在踢球时,外面有人吵吵嚷嚷。他派人出去一看,是一名士兵犯了错,遭到卒长鞭打。文彦博把他们叫进来,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让人将士兵带出去继续执行鞭打。可士兵坚持不认错。文彦博暴脾气当场发作,命人将士兵斩了。
当这名士兵人头掉地时,文彦博还是在踢他的球。
文彦博这种性格,非常适合行军作战。1048年,农民在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发动起义,惊动了朝廷。宋仁宗以文彦博为宣抚使,以明镐为副使,率部前往征伐。从数量上看,官军远远超过起义军。可是,起义军凭借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使得官军很长时间内都无所作为。
怎么办呢?文彦博采取了秘密挖掘地道的办法,在南城挖出一条地洞,从而攻入城内,平定了这场农民起义。
在这场军事行动里,文彦博居功至伟,班师回朝后由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升任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文彦博第一次担任宰相,时年42岁。
1056年,宋仁宗在接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生病,被人扶到内室里休息。文彦博内心非常焦急,找来太监史志聪,向他探听宋仁宗的病情。史志聪说:“禁密不敢漏言。”话音未落,文彦博就吼了他一顿:“尔曹出入禁闼,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为邪?自今疾势增损必以告,不尔,当行军法。”史志聪只好乖乖地汇报了宋仁宗病情,因为他知道文彦博真敢杀他。
在得悉宋仁宗病情很严重时,文彦博和宰相富弼、副宰相刘沆命令史志聪打开大庆殿,他们要住在大庆殿外的小屋,日夜值班守候。史志聪不敢不从。于是,文彦博、富弼、刘沆3人在皇宫里住了一段日子,等宋仁宗病情好了才搬出去。
文彦博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在宋仁宗两次出任宰相。到了宋英宗、宋神宗朝时,文彦博作为四朝元老,年龄越来越大,随即将宰相位置让给年轻俊杰。正是在文彦博的推荐下,王安石、陈升之、张瑰、韩维等一批名臣得以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宋神宗末期,文彦博以太师职位退休,居住在洛阳颐养天年。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1086年,年幼的宋哲宗刚刚继位为帝,由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召回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全面的清理。司马光迫切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想到了文彦博,向高太后进行推荐。
高太后将文彦博召回来后,打算任命为三省长官。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此举不妥。文彦博现在是五朝元老了,怎么能让他屈居于宰相之下呢?于是,高太后将文彦博任命为宰相,与司马光一起辅佐朝政。
那一年,文彦博已80岁高龄。一个人到了这样的年龄,精力远不如前,别说参与商议、处理军国大事,就算每天上班,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高太后为了体恤老臣,允许文彦博6天上一次班,去朝廷觐见皇帝。另外一个月两次来朝廷,给皇帝讲授经学。这样一来,文彦博又拥有了“帝师”的尊称。
1090年,文彦博因年老力衰,再次宣告退休。1097年,文彦博病逝,享年92岁。在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的北宋,92岁堪称是长寿老人了。
文彦博去世时,正是新党章惇执政之际,文彦博被视为司马光一派,属于打击对象,因而没有得到谥号,只是在宋徽宗时追加了一个“忠烈”谥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