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作者:未知点击量:834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

在上世纪70年代,文学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一般是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属于被改造、教育的对象,是“臭老九”,本应在“批倒批臭”之列,怎么可能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来进行大张旗鼓的赞美呢?《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进行热情讴歌,让“陈景润”3个字传遍神州大地,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

写红<a href=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正是从江南小镇、湖州南浔走出来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先生。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湖州南浔镇德懋弄6号。德懋弄是南浔镇最中心店铺后面,往北伸出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里面,居住的都是南浔本地富豪。事实上,徐迟家里就是南浔的名门望族。

写红<a href=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

徐迟家族世代居住在南浔,从清朝晚期开始兴旺。1852年,徐迟的曾祖父徐延祺考中了举人——这是徐氏家族第一个举人,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大事。后来,徐延祺进入官场,当过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军机章京。

在徐延祺以后,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在科举考场上屡有斩获,考中举人、秀才、痒生、太学生、国学生的比比皆是。到了徐迟父辈,依然文风鼎盛。徐迟的父亲徐一冰留学于日本大森体育学校,回国后与徐傅霖、王季鲁等人创办了中国体操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体育专门学校。

南浔人素有经商的传统,其中最有钱的几十名富商被誉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徐氏家族也不例外,不乏走出经商的创业人士。徐迟的堂叔徐轶唐,因为经营湖丝赚得盆满钵满,是“七十二金狗”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徐氏家族向来注重崇文重教,诗书传家。徐迟出身南浔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的背景,对于徐迟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一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写红<a href=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

南浔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的小巷和长街,这里的水潭和细浪,给徐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六七十年后,他还热情地用66个“水晶晶”来赞美了“水晶晶的家乡”——南浔古镇。

徐迟长大了,走上了求学的道路。1927年,13岁的徐迟进入南浔中学读书。当年秋天,徐迟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书。1931年,17岁的徐迟考入东吴大学。1932年,徐迟在北上参加抗日时,借读于燕京大学。就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徐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燕大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以及一些短诗。

他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多么美丽的早晨啊!路边都开满了各种野花,我一路走着,一边儿采撷它们,直到手上有了一大把光辉灿烂的,五彩缤纷的,鲜丽的花束。这是我准备好了,要献给我遇见的第一个解放军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徐迟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

写红<a href=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徐迟作为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满腔激情地奔走在新中国的建设工地上,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1957年1月,代表中国诗歌最高水平的《诗刊》创刊,臧克家担任主编,徐迟以副主编的身份主持编务工作。1961年,徐迟响应号召,举家搬迁到湖北武汉,支援三峡大坝建设。

当然,真正让徐迟成为全国闻名的作家,还是那篇《哥德巴赫猜想》。在上世纪70、80年代,徐迟发表了众多反映知识分子工作、生活的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学家的名字响遍全国。然而,徐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南浔。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75岁高龄的徐迟开始写作长篇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为了写作这部作品,徐迟特意学会了使用电脑,在键盘上慢慢地敲打出脑海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写红<a href=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

1993年3月,《江南小镇》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江南小镇》续集部分章节在大型文学期刊《江南》发表。半年后,徐迟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时年82岁。《江南小镇》成为徐迟一生最后的作品。

如今,虽然徐迟早已不在人世间,但他留下的《江南小镇》还在人间流传,他日夜思念的家乡南浔还在日夜奔跑。每年,都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来到南浔,到位于南浔文园的徐迟纪念馆里走一走、看一看,与这位老作家来一场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上一个: 康熙废了胤礽,为什么后来又复立了一次?

下一个: 清朝曾控制整个帕米尔高原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