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热度大于官方:活字印刷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非主流”吗?

作者:未知点击量:311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李崇

技术层面而言,活字印刷确实比雕版印刷先进很多。两者本质上都是复制文本的工具,“雕版与其复制品是一对一的关系,活字在复制演化中跃上新的台阶,它通过组合,完成了一对多的复制,即一套活字可以复制诸多不同的文本。”如果以数据说话,很容易得出活字印刷“非主流”的结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近5.7万部书中,活字本约340部,平均计算,活字本在中国古籍中仅占1%左右。这1%中多数为大部头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却没被动摇过:宋元二代内府、国子监及中央各机构刻印过大量图书,迄今尚未发现有活字印书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到了出书总量达3.5万种、“中国出版的书目数量比外部世界总数还多”的明朝,作为皇家刻书机构的内府印书无一例外为雕版印刷,南北国子监也是如此。偏偏各藩王府出品的四百多种图书中,只有蜀府用活字排印《栾城集》,益府用活字排印《辨惑编》《辨惑续编》,其余皆为雕版。官家对待活字印刷的态度尚不及私家来的积极。

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有说铜活字、也有说锡活字的)印本《宋诸臣奏议》(150卷),由地方大族无锡华氏的华燧于弘治三年(1490)排印,华燧在《宋诸臣奏议·序》中说:“燧生当文明之运,而活字铜板乐天之成”,他设立印书馆“会通馆”以活字排印大部典籍,完全是出于爱好,省去手抄笔录的烦恼。他自幼爱读书,精于校勘,经常把校对好的图书编订成册,带在身边,与老儒商榷,并印刷传播。弘治初年,有人想重新雕印《宋诸臣奏议》,嫌雕版费用浩大,耗时太长,恰巧华燧会通馆研制出一套金属活字,便请他印成50册,因为初次印刷,经验不足,书的正文和注释用相同字体排印,排版参差不齐,加上缺乏用墨和操作经验,成品效果不如人意。之后,华燧不惜重金改良,17年间印书18种,约在千卷以上,每部书版心下方印有“会通馆活字铜板印”标记。在他影响下,其叔父和侄子也投身于金属活字印刷,排印典籍包含白居易元稹陆游诗文集和唐代类书之冠《艺文类聚》100卷等。

民间热度大于官方:活字印刷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非主流”吗?

当时与华氏齐名的还有无锡胶山安国,安国号称“安百万”,经商致富,喜欢古书名画、造字印书,他印的书为“安国活字铜版”,以校勘精细闻名,数量虽比不过华氏,内容上,经史子集兼备,“以惠后学”,明正德十六年(1521),他应南京吏部尚书廖纪要求,印成《东光县志》6卷,这是唯一一部用活字铜版印成的地方志,失传已久。更可惜的是,安国去世后,其铜活字被6个儿子瓜分,印书事业后继无人。

华氏、安国印书纯属个人兴趣,目的在传之后世,不计较成本,不受市场利益驱动,他们倾向于选择经典作品或是大部头的类书进行“复制”,因为类书中征引的很多古书都已亡佚,“复制”的过程也是为后人保存资料的过程,但是前提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明隆庆年间(1567—1572)福建人饶世仁、游廷桂在锡山准备用铜活字印行《太平御览》(保存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共1000卷),因经济原因,三年时间仅完成十之一二,实在印不下去,就将活字分别卖给周光宙周堂父子和顾肖岩、秦虹川,周光宙与顾、秦商量,用其家藏旧本校对,继续排印《太平御览》,聘用卖家为其印书,饶、游二人反主为客,最后印出的百余部《太平御览》,大家平分。

上一个: 上官婉儿如此有才,为何下场会如此凄惨呢?

下一个: “飞鱼老祖”重见天日:飞鱼服上印的为什么是“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