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朝藩镇之乱,西晋提前上演?这个制度是八王之乱最大幕后黑手

作者:未知点击量:46  来源:历史知识网

编者按: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地方内乱常因外重内轻而起。这一点在西晋尤其严重。而在制度上,导致那场八王之乱的就是西晋所实行的藩王都督制。

都督的起源与发展

都督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的临时官员而出现的。汉光武帝时期因为战争频繁,军队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于东汉王朝是由豪强的辅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汉光武帝等一众东汉皇帝都不敢对地方豪强采取过于强烈的打击。于是,东汉时期地主豪强势力极度膨胀,甚至可以直接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为了避免地方军权为私人所用,东汉削减了郡国部队。结果地方基层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主土豪来维持,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地主土豪武装。

随着东汉王朝日益腐败,地方的农民起义却越来越频繁。豪强地主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代替中央进行镇压。黄巾起义之后,汉灵帝将天下13州部在刺史基础之上,又加派牧守,总理州中事务。由于长期以来东汉都没有在各地郡国范围内,设立正式军队。因此,这些空降而来的州牧,只能依靠地主土豪的私人武装,平定各地的起义叛乱。这也使得地方土豪的私人武装有了正式名分,成为了国家所依赖的重要武装力量。而随着董卓进入京师,各地军阀四起,而地主武装力量就成为了维护军阀霸权的中坚力量。即便是后来统一北方的曹操,对待这些私人部曲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统领土豪地主武装的首领就被称作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同时,又有某些统帅一军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则被称为持节都督。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一些实现局部统一的军阀,也被加封了这一头衔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领袖,比如袁绍就有都督冀﹑青﹑幽﹑并四州的荣誉。而随着曹操的不断强大,为了防御西凉的凉州马腾,南方的刘备孙权曹操就在西线凉州地区,就以重臣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诸军,驻守长安。曹丕继位之后,又将多个州分为五个都督区﹐分别曹真都督雍凉﹐曹仁都督荆﹑扬﹑益﹐曹休都督扬州﹐臧霸都督青州等,这些人各自负责一个方面军事工作,都督所管辖的地区被称之为都督区。除此之外,孙权刘备也各在其边境建立都督区。我们耳熟能详的江东美周郎周瑜,就是孙权帐下江东水陆军都督。

都督制度的设立,在初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曹魏在防御蜀汉的战争中,总领西线军事的曹魏指挥官如曹真司马懿等,都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尽可能地调动了军队和民力、财力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都督制在士族地主崛起的大环境下,起到了巩固国家统治的作用。

藩镇祸起

然而,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外重内轻。魏晋的都督,有时不仅仅是地方的军事最高首领同时还可以兼任刺史。理论上都督和刺史是分开设立的,自曹操统一北方之时,除了极个别的都督可以兼领太守刺史,绝大多数都是文武分设。但是随着都督区的固定,为了方便上下协同管理,都督渐渐开始连续兼任数个州的刺史。这样一来,大片区域的军政大权就落入了一人之手,后世唐朝的藩镇节度使情况也与其类似。结果都督区就成为了高于州之上的非正式军政机构,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了。在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期间,王淩,毋丘俭,诸葛诞先后发动叛乱。三场叛乱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这三次叛乱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三位主谋都是扬州都督。其次,这三场叛乱大多速起速亡。也正是这三次叛乱,已经充分体现出都督制度的影响力。不过由于这三场叛乱,都是打着反对司马氏的旗号进行的,加之中央应对得体,三次叛乱都被快速平定。因此,他们的政治色彩大大掩盖了都督这一制度的缺陷。

▲淮南三叛本身就是都督制度缺陷的体现,但是却被政治问题掩盖了

自曹魏时期正式设立都督区开始的70年之内,虽然各地偶尔叛乱,但政权统治者还在国都之内,掌握一支人数7万左右、战斗力强大的中央军作为威慑。朝堂基本可以做到上下一心,这种制度上的外重内轻并没有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这一切都随着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的去世而改变了。司马炎死后,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皇帝晋惠帝继位,虽然司马衷本人性格纯良,但是能力实在不堪入目。朝中大权落入皇后,贾南风之手。在一系列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八王之乱爆发。

▲强大的中央军是魏晋时期中央震慑地方军镇的基础之一

一提到八王之乱,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因为西晋错误的分封制度,才导致八王之乱的爆发,但实际上,所谓的西诸侯国,虽然确实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但是这些武装部队的数量都很少。西晋的封国分为大国、次国和小国三等,即便是大国所拥有军队的数量也不过5000人。而赵王司马伦被击败的战役中,双方死伤就超过了十万。很显然,仅凭地方诸侯国所辖有的部队,战争不可能达到这样惨烈的程度。事实上。诸侯王们所依靠的军事基础就是这些都督区所辖的部队。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的范围还只是停留在洛阳都城之内,因此战争规模有限。而自299年,八王之乱演变为全国内战。此时,西晋主要有豫州都督区、邺城都督区、幽州都督区、关中都督区、沔北都督区、荆州都督区、青徐都督区、扬州都督区这八大军区。而八王之乱后半段的核心,除了司马家几个诸侯王及其门客之外,八大都督区的大厮杀才是战场主角。战争第一阶段,赵王司马伦依靠中央禁卫军和幽州都督王浚、沔北都督孟观的支持悍然称帝。与之对抗的齐王和成都王则分别依靠扬州都督、豫州都督和邺城都督。就此,他们掀起了第一轮诸侯大厮杀。这一回合,赵王司马伦中央军全军覆没,沔北都督区摧毁。而齐王司马冏滥用民力,使得治下的豫州都督军团损失惨重,邺城都督区也遭受重创。而占据长安的司马颙则依靠常年防备西北少数民族势力、最为强大的关中都督区20万大军,游走于各方势力,其他诸侯王也不敢轻易招惹他。最终其在付出十万人惨死的代价之下,推翻了赵王司马伦

然而各大都督区的混战进入第二阶段,齐王司马冏专权跋扈被杀,而企图替司马颙谋害长沙王的李含等人也被杀死。为了夺取中央政权,河间王司马颙派遣“吃人”大将张方,“为都督,将精兵七万,自函谷东趋洛阳。-《资治通鉴》”,又教唆成都王司马颖攻打洛阳“颖引兵屯朝歌,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前锋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中护军石超等军二十馀万。-《资治通鉴》”此外,他又纠集齐王司马颖豫州扬州的旧部,据记载:“武帝族弟范阳王都督豫州诸军事。上表陈罪状,且言:“勒兵十万,欲与成都王颖、新野王歆、范阳王共会洛阳,请长沙王废还第,以颖代辅政。遂举兵-《资治通鉴》,”共计三十万大军进攻镇守洛阳的司马乂。然而司马乂着实是军事奇才,加之手下的祖逖顾荣苟晞都是国之栋梁,洛阳军先后击杀司马颖一系军队15万人。结果关中、邺城两大军镇损失惨重;加之荆州扬州百姓不堪司马颖一派的盘剥,在起义军领袖张昌的带领下,爆发大规模起义;扬州都督区受到重创,豫州、沔北都督区下武装被彻底摧毁。而幽州都督王浚则开始偷偷的勾结少数民族武装,叛离了中央。但终究虎落平阳遭犬欺,东海王司马越司马乂羸弱之际,背叛朝廷投靠司马颙,成为八王之乱最后一个玩家。长沙王被活活烧死,最终以司马颖一系惨胜而结束。

此时,西晋王朝在都督区军权过重、外重内轻的状态下,连续损失了豫州、荆州、沔北三大军镇,关中、邺城、扬州都督区遭到重创!幽州王浚私下背叛中央勾结乌丸、鲜卑!此时,西晋不仅有诸侯王祸起萧墙,边关异族也开始蠢蠢欲动,匈奴人刘渊离开成都王司马颖,在并州积蓄势力;巴族李特等在益州梁州攻城略地;张昌起义横扫荆州、徐州、江州等地;左将军陈敏趁机割据江南…………然而,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新崛起的司马越趁着诸王衰落趁机收买人心,在被疲惫不堪、勾结外族的成都王司马颖击败后,勾结幽州都督王浚、搅屎棍河间王司马颙和乌丸鲜卑袭杀司马颖。邺城都督区被摧毁。随后又趁着司马颙占据洛阳威慑东方之时,迫使东平王、青徐都督司马楙让出了西晋最后一个都督区,经过长期鏖战,攻杀了河间王司马颙,并且报销了西晋最强大的关中都督区,也使得青徐都督区损失惨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王之乱远远不仅是地方诸侯国叛乱那么简单,其背后有着十分深远的军事、政治甚至经济制度的缺陷,尤其是八大都督区制度。如果仔细对比上述两幅图,不难发现,八王的主要活动范围和军镇分布有着巨大的重合性。尤其是齐王、东海王、成都王和河间王都是依靠地方军镇。长沙王、赵王主要依靠中央禁军(长沙王时期中央军吸收了一些地方部队得以重组)。然而,随着豫州、沔北、荆州、关中、邺城都督区的被毁;青徐、扬州都督区遭到重创以及幽州王浚的割据。全国上下几乎无兵可用,而东海王司马越也似乎成为最大的赢家。但是国破山河碎的西晋,不知不觉迎来了更大规模的一次浩劫——五胡乱华!

上一个: 成吉思汗流泪,丢中原后蒙古人有多惨?王爷闺女的嫁妆不值两副甲

下一个: 周通下山去抢压寨夫人,为什么会给20两黄金为聘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