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这实在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为什么在中国先流行的是铜铸币而不是银铸币?当地中海世界乃至中亚许多地方在商业活动中已经大量使用金银铸币的时候,中国的铜钱却达到了极盛,这岂不是一桩咄咄怪事?
这或许同西方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有关。除了“罗马治下的和平”之外,小邦林立是地中海世界的常态,若要进行跨国、跨地区贸易,离开价值被普遍承认的金、银之类的“硬通货”是根本不行的。反观中国,自从秦代以后,不但“车同轨,书同文”,而且使用的也基本是统一的货币,这就大大减少了对“硬通货”的需求。此外,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压倒优势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对货币需求有限,铜钱已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交换的需要。
在商品交换的价值尚未达到足够高的情况下,使用金、银就显得不那么迫切。这就更加阻碍了白银成为十足货币、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了。因此,直到唐代,时人还认为铜钱重要,而白银对老百姓一无是处。《唐会要》就有这样的记载:“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鼓铸,银者无益于民人。”对于私铸铜钱的行为,《唐律》里的惩治极为严厉(流放三千里)。甚至连模具都还没准备好,但凡有了私自铸钱的动机,也要打一百板子。
反过来,要是“犯罪嫌疑人”私铸的是金、银钱(而非铜钱),倒是可以放一马:只要不做流通就不算犯罪。在“金银之属谓之宝,钱帛之属谓之货”的观念下,白银只被看作一种奢侈品,用途不广。唐玄宗即位初年,一时颇有励精图治的气象,结果白银也成了反对奢侈、抵制浪费的斗争对象。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就下令将“所有服御金银器物”,“令铸为铤”储存起来。与此同时,他还颁布了《禁奢侈服用敕》,重申了臣僚服饰“四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的规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