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如此之多的白银,铸造成什么形制呢?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这一名称虽然早在古代的铜钱上用过,但此时以白银制成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从出土文物情况看,元朝的银“元宝”的形状仍是束腰板状,与宋代常见的银锭形状接近。今人常看到的形状像马蹄又有点像船的元宝形象,出现时间或许稍迟。板状银锭既简单又便于装箱,为何要改成如此两头翘起的怪模样?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代携带钱财不放在衣袋里,而是缠在腰间(所谓“腰缠万贯”),而马蹄状银锭正便于系于腰间。
按照《元史·食货志·钞法》的记载,新登大宝的忽必烈还规定,中统元年(1260)印行的纸币“中统元宝交钞”和“中统元宝钞”,每二贯等于白银一两,纸币的货币单位铜钱制的“贯”,可以直接换算成白银制的“两”,且银钞可以互易兑换。到了这时,可以说中国的货币在实现“领先一步”的“纸币化”同时,也在“姗姗来迟”的“银本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时民间社会广泛使用白银作为支付、交换手段的景象,在元代盛行的杂剧里比比皆是。关汉卿在《金线池》这出戏里描写,石府尹吩咐下人道:“金线池是个胜景去处,我与你两锭银子,将去下酒作个宴席。”王晔在《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也写道,周公对役人讲:“分外与你一两银子,买些酒肉吃。”买单的用白银,收钱的自然同样如此。在秦简夫所著的《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卖茶掌柜说:“我算一算账,少下我茶钱五钱,酒钱三两,饭钱一两二钱;打发唱的耿妙莲五两,打双陆输的银八钱,共该十两五钱。”这些元杂剧里的台词,说明元代民间已广泛地用白银作货币了。无怪乎至元二十七年(1290),“大元”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诏书里不得不承认,“金银系民间通用之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