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掌经济命脉的宪宗,成功削藩,唐朝迎来“元和中兴”

作者:未知点击量:208  来源:历史知识网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07,《隋唐史话》连载17(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唐德宗在位时期,是藩镇最猖狂的年代。

这是因为:在经济方面,强藩控制运河要道,江南财物不能送到关中。尤其严重的是,两税法实施几年以后,钱重货轻,人民的负担大大加重,纷纷破产逃亡,社会矛盾尖锐化。

另外,和唐德宗的政治态度及作风也有密切关系。德宗刚愎自用,怀疑朝臣,拒谏饰非。对藩镇则处处将就姑息。他信赖的只有宦官,任意扩大他们的权势,朝政日益腐败。

唐宪宗登基以后,吸取了德宗的教训,在某种程度上改革了内政。

01、政治经济改革

首先,注意纳谏任用贤才。元和元年(806),左拾遗元稹上书,恳请宪宗恢复太宗时期谏官随宰相议事的制度,以便“开直言,广视听"。唐宪宗立即召见他,听取他对朝政的意见。

翌年十二月,白居易作新乐府百余篇,这些诗多是反映人民疾苦,讽喻时政的。诗篇传到宫里,唐宪宗看了很受发,他立即提升白居易为翰林学士,作皇帝侍从和顾问。

大宦官吐突承璀是宪宗最宠信的人。元和五年,翰林学士李绛揭露这个宦官专横跋扈,目无大臣,唐宪宗认为李绛说得太过分了。李绛痛哭流涕,慷慨陈词,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股肱,不能负陛下之托,见问题不讲。宪宗听了这些话,当面称赞李绛是忠臣。唐宪宗终因他事惩办了宦官吐突承璀,并且提拔李绛为中书舍人,仍兼翰林学士。

唐宪宗不仅比较注意纳谏,而且能任用贤才。永贞元年(805)八月,他刚即位,荆南献毛龟。唐宪宗宣称:“朕所宝唯贤"。敕令日后不许献奇兽异禽。因此宪宗任用的宰相,有不少是当时贤才。例如杜黄裳,德宗时只能担任管理国家祭祀礼乐的太常卿。宪宗登基以后,杜黄裳很快被擢为宰相。平定西蜀,恢复两河(河南、河北),宪宗朝出现中兴局面,都从杜黄裳开始。

杜黄裳虽然只当了一年多宰相,但他在元和初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杜黄裳后任相的,有武元衡李吉甫李吉甫任相时期,积极支持宪宗削藩,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他请中书舍人裴垍推荐贤才,然后用于朝廷,当时“天下翁然称得人"。

李吉甫以后,裴垍执政,他执法严肃,刚正不阿。过去“谏官言得失,大抵执政多忌之,惟(裴)培奖励使尽言”。他所提拔的如裴度韦贯之李夷简,皆“为辅相,号名臣,自它选士,罔不精明,人无异言”。

李绛裴度,分别在元和六年(811)和十年为相。李绛勇于直谏,对于平藩多所建树。而裴度则是公认的贤相。

第二,改革两税。两税法是以钱计税,而百姓纳税时,主要是用粮和绢。这里便出现一个以绢折钱的标准问题,假若价格标准定得合理,纳税者便不会吃亏,不然,必然会加重负担。

在建中元年初定两税时,匹绢3200文,十年以后,绢价下跌至1600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

裴垍执政以后,针对上述问题,对两税法进行两项改革:一是调整了纳税物折价标准。尚书省为了适当减轻纳税者的负担,制定一个低于市场实际价格的折价标准,这个标准谓之“省估”,即尚书省所定的“虚估”(低于市场实价的折价数)。具体实施办法是全国州县征收两税绢粮折价时,一律按“省估”计算,不许以当地市场的实价来折收百姓税物。

二是改革了两税钱物上贡、送使、留州的比例。元和三年(808)以前,两税钱物分配比例不合理,送节度使的部分较大,助长了他们的割据实力。从元和三年开始,改为节度使只许留用其直属州上交的税物,假若不够用,再报请朝廷分收余州少数税物。这样一来,减轻了人民一定的负担,也限制了节度使的财源。

第三,整顿改善漕运。南北朝以来,长江以南逐渐开发。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转到江南,当时唐政府的经费基本上依靠江南八道。因此,扬州和长安之间的漕运,便成为朝廷的生命线了。

在代宗时期,著名理财家刘晏任转运使后,对漕运做了不少改进,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节省了运费,每年从江淮运到关中的粮食百余万石。这个数字比开元年间的运输量相差甚多,主要原因是由于跋扈的节度使对漕运的干扰破坏。

德宗初年,漕运一度中断。兴元元年(784),朝廷夺回汴州,运河又恢复航运,当时韩晃主持把江南粮食送到陕州。从贞元元年(785)开始,朝廷设法控制运河,沿运河要地派重兵把守,但镇守运河的悍将骄兵从贞元八年(792)至十五年,在汴州一带曾五次劫夺漕运物资,漕运仍然不断被破坏。

唐宪宗登基以后,针对上述问题,设法改进漕运。首先,削平了运河沿岸的藩镇割据势力。

其次,于元和四年(809),在原通济渠的要冲,新建立一州——宿州(今安徽宿县),以加强运河险要地段的管理。宿州是由原徐州的符离县和泗州的虹县合并而成的。

第三,派干练官员出任转运使,如李巽、卢坦、李鄘、柳公绰都曾主持过这一事务,督运江淮物资以供关中。其中以李巽的成绩最显著,他任转运使时期,运河的漕运粮数超过刘晏时期两三倍。

元和年间整顿漕运以后,使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关中。这样一来,使经济重心和首都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巩固了唐王朝的经济基础。

唐宪宗削藩的胜利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经济改革的另一表现是改善蠲复方法。唐朝有一个惯例,每逢灾年或皇帝即位大典时,朝廷都要发布“德音”,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当时有权势者便利用这种机会因循观望,拒不纳税,一旦赦文下达,便免交赋税。

不仅当权的官员如此,地方豪绅也不按时交税。至于贫穷安分守己的百姓,由于不堪里胥的追索逼迫,一天不敢违误,等到“德音”下达,赋税早已完纳。

因此,长期以来,历年“德音”下达以后,不仅百姓未得实利,而且助长豪吏拖欠国赋之弊,这是赋税征收制度中的严重问题。元和十年(815)三月,唐宪宗批转了京兆府的奏疏,决定从元和十年开始,凡皇帝“德音”下达后,假若百姓已经完纳当年的赋税,可依据“德音”规定免交第二年应纳之税。

第四,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唐朝后期,逃户甚多,户籍紊乱。有些州县户口虽少,仍然保持原来的机构,官员甚多,人浮于事,浪费国家资财。李吉甫任宰相时,设法解决上述问题,裁减内外官808名,同时还裁汰诸流外官1769名,大大节省了开支。

第五,改善财政管理,建立收支计簿制度。德宗时期,财政管理非常混乱,甚至户部也向皇帝进奉羡余。裴延令管户部时,此风更加恶化。他还在正库以外设置别贮库,实际就是将国库财物转移到别贮库,以便单独献给皇帝,争取皇帝的恩宠。

宪宗刚登基不久,经度支使的奏请,下诏取消别贮库,并入正库。元和六年,宰相李绛兼管户部事,下令取消户部进奉羡余的制度。

元和十三年(818),唐宪宗批转了中书门下省的报告,正式规定户部、度支使、盐铁使三个机构,于每年十二月,把一年当中各项收支的具体数字报告朝廷。如果那些部门尚有剩余钱物或赤字,也须一一上报。这样做以后,一面使朝廷了解国家财政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提出处理办法,同时也可以减少弄虚作假和营私舞弊问题。

第六,积极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元和年间,李吉甫在高邮修筑堤塘,灌田数千顷;常州刺史孟简,在武进修治孟渎,“长四十里,得沃壤四千余顷";宣州南陵县有大衣陂,系宁国县令范氏所修复,溉田千顷;洪州刺史韦丹,在南昌设有很多陂塘水门节制江水,溉田一万二于顷。以上这些灌溉工程,对江南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由于漕运的改善和江南农业的发展,使东南地区的财物源源不断从江南运到中原和长安,这些物资由朝廷支配以后,保证了削藩战争的胜利。

02、蔡州大捷和全国重新统一

元和元年(806),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闢叛变,唐宪宗准备讨伐,宰相杜黄裳、翰林学士李吉甫献计献策,平定了刘闢之乱。后来镇海李锜反叛,也被朝廷平定。

元和八年(813),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夫人元氏擅立其11岁幼子田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军政事务由家僮蒋士则主持,部众不服,拥田兴为帅。田兴一向拥护朝廷。从此以后,独立了50年的魏博镇,暂时归顺朝廷。

这些事件鼓舞了宪宗削藩的信心和决心。从元和十年开始,他在李绛武元衡裴度几位宰相的赞助下,讨伐吴元济。

吴元济的父亲吴少阳,曾任彰义军(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淮西。元和九年(814)九月,少阳死,子吴元济自立,与朝廷为敌。十月,唐宪宗以李光颜为忠武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第二年正月,又任韩弘为淮西行营都统,宦官崔潭峻监军,讨伐吴元济。但韩弘和严绶都不认真作战,只有李光颜的战功最多。

讨伐吴元济的战役开始以后,河北割据军阀非常恐慌。与吴元济狼狈为奸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开始请求朝廷赦免吴元济,看宪宗不允,就放火烧掉了讨伐军的军需基地——河阴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匹,谷三万余石”。

这个转运站是唐政府接送江淮税物的最大转运站,讨伐军受到很大打击。

河阴事件以后,朝廷内部议论纷纷。唐宪宗派御史中丞裴度到达淮西,抚慰将士。裴度从前线归来以后,用李光颜多次局部胜利的事实进行宣传,坚定了唐宪宗平定淮西叛乱的决心。

当时,宰相武元衡主持削藩之事。李师道烧毁军需品的罪恶活动,并没有制止平叛战争,于是他又采取暗杀手段。元和十年(815)六月一天的黎明,宰相武元衡上早朝,在长安靖安坊的东门被刺身死,另一位主战派裴度,也受了重伤。

这是唐建国200年来从来未有的严重事件。

暗杀事件并没有吓倒主战派,元和十一年(816)十二月,宪宗任李愬为唐邓节度使,继续讨伐吴元济。

这次战争吸取了前两年挫折的教训,为了解决好淮西前线的粮食问题,唐廷专门设立一个军运机构,叫淮颍转运使,把扬州转运院的粮食,从淮阴装船,逆淮河进入颍水,经颍水到项城溵水,再经溵水把粮食送到郾城前线。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大将李愬到达唐州(今河南唐河)。为了麻痹吴元济,他既不整顿队伍,也不构筑工事,而是深入基层做好士兵的工作,特别注意照顾好伤员病号。有人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显得我们的军队太懦弱了,李愬说:“吴元济过去貌视我们这支队伍,现在我军调来新将领,他可能加强防御,我现在这样做,是想麻痹敌人,叫他丧失警惕。”

吴元济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陈(今河南淮阳)、许(今许昌)一线,矛头指向东都洛阳。他在西南方面的军队只对唐军起牵制和骚扰作用。经常出动的捉生虞侯丁士良,元和十二年(817)二月,被李愬俘获。

战士们认为这个人是吴元济的勇将,常在东边为患,主张杀掉。李愬决定争取他,给他松了绑。丁士良很受感动,表示要以死报效。李愬任命他为捉生将,叫他给朝廷服务。

丁士良给李愬出谋划策说:“吴秀琳是吴元济一员干将,他所以能长期盘踞文城栅(今河南遂平县西南),是因为他手下有个陈光洽给他出谋划策。陈光洽有弱点,此人勇敢但很轻率,喜欢独自出战。只要把他抓来,吴秀琳失去谋主,可能反正。“

李愬同意丁士良的计谋。不久,丁士良果然把陈光洽抓来了。三月,李愬从唐州进军宜阳栅(今河南桐柏),吴秀琳果然率3000人投降。李愬把降将的家属都搬到唐州,作为人质,投降的叛军将士都安心给讨伐军效力。四月,讨伐军便克服了郾城。

李愬是卓越的军事家,善于做瓦解敌人的工作。对于投降的将领,李愬亲自找他们交谈。通过谈话,一面借机侦察敌情,一面解除降将的顾虑,叫他们忠心为朝廷服务,发挥他们的作用。

过去有一条禁令,严禁留宿吴元济官兵,违者杀头。李愬不仅取消禁令,而且鼓励百姓留宿吴元济的人员,并要留宿人家优待他们。这样,吴元济的情报人员,不少变成李愬的义务谍报员。

元和十二年(817)五月,李愬又争取到淮西将李祐归降,并任命他为散兵马使,共同制定夺取蔡州的作战方案。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亲自带兵进攻吴房(今河南遂平)。将士们认为这天是往亡日,犯忌,怕出兵不利。李愬说:“我们的兵力不多,敌人认为这个日子我们不会出师,现在发起攻击,正是攻其不备。”于是立即出兵,一举攻进吴房外城,杀敌1000余名。敌人退守内城。

十月初,李祐建议说:“吴元济的精锐部队目前在涸曲(今河南商水)一带防守边境,而蔡州驻军多是老弱病残,现在应及时夺取蔡州。”

李愬认为,战机业已成熟,于是立即派人请示宰相裴度裴度批准了他们进攻蔡州的作战方案。于是,围攻蔡州的战役开始了。

十月十五日夜间,大举围攻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李祐李忠义带3000突击队为先锋,自己带3000人为中军,另一将领史进城领3000人为后军,又分出部分队伍留守文城栅。

大军直奔张柴村,一举攻克了这个战略要地。李愬令战士稍事休息,然后派遣500人,专门破坏蔡州通往各方面的交通要道,同时指挥大军继续东进。

这天夜里,起初是阴云密布,后来是雨雪交加,寒风凛洌。到了半夜,下起了鹅毛大雪。

淮西从吴元济父子割据以后,朝廷的官兵已经30多年没有到蔡州了。十六日唐军兵临城下时,城里还无人知晓。李祐李忠义亲自带头登城,守门的士兵在酣睡中当了俘虏。

讨伐军攻入内城,吴元济还在梦中。等他仓促爬上节度使衙门的围墙,企图组织抵抗时,已无济于事,只得束手就擒。从此,淮西三州归唐。

朝廷收复了淮西三州以后,其他藩镇非常恐惧。元和十三年(818),横海镇程权自请离镇去当朝官,于是朝廷收复了沧、景二州。幽州镇刘总也上表归顺。成德镇王承宗上表请求自新,献出德、棣二州,所管诸州录事以下各级官员,请朝廷任命。

唐宪宗又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把李师道正法,收复了淄青等12州。淄青镇从永泰元年(765)李正已开始割据,到现在已54年。

平灭了淄青的李师道,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上结束,暂时实现了全国统一。

在统一战争中,宰相裴度唐宪宗李愬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封建史家把这个统一局面,叫做“元和中兴”。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上一个: 曾经350万平方公里的埃及,是如何一分为三的?

下一个: 北宋联金灭辽自己也被灭,南宋为何还要联蒙灭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