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13,《隋唐史话》连载2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失修,唐末自然灾害更加严重。乾符元年(874),黄河以北发生旱灾,小麦只收成一半。秋季作物颗粒不收,人们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无数百姓饿死。农民被迫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
王仙芝,濮州(今河南范县)人,以贩私盐为业。乾符元年(874)十一月,率众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并且传檄诸道,揭露批判唐廷“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他建号“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
这不仅是个称号,而且是一面斗争的旗帜。“平均”二字由农民起义领袖提出,实际是一个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要求。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世代贩盐,好击剑骑射,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都被抑而不得及第。黄巢了解唐政府的腐败,同情人民疾苦,因此当群众起而造反时,便毅然投入起义洪流。
乾符二年五月,王仙芝领导的农民军攻克濮州,达一万余人。
六月,克曹州。部将尚君长、曹师雄等在曹州附近扩大起义势力。黄巢与黄揆、黄思邺等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这年六七月间,北方蝗灾,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载途。十一月间,各地居民纷纷起义,少者数百人,多者千余人,成群结伙,纷纷加入王仙芝、黄巢的起义队伍。
唐廷急忙调中原和江淮等地武装集结于曹濮一带,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任诸道行营招讨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
乾符三年(876)秋七月,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农民军被宋威打败。王仙芝、黄巢部众化整为零,转移到河南淮北一带。宋威找不到农民军,误认为黄巢、王仙芝已被消灭。他向朝廷谎报黄巢、王仙芝已阵亡,就回青州去了。
王仙芝、黄巢利用宋威遣散各路唐军的有利时机,于这年八月挥军西进,顺利克服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不到十天时间,占领了八个县城。
当时农民军的目的是在夺取东都洛阳,以便占领中原,直捣长安。
农民军主力在王仙芝领导下,袭击唐邓地区。而黄巢则带领另一支义军,以喳岈山(今河南遂平县西)为据点,钳制宋威和曾元裕两翼的唐军,等待时机,夺取中原。
根据这一分兵计划,农民军的主力经由伏牛山区向唐、邓二州疾进,乾符四年(877)二月占领鄂州(今湖北锺祥)、复州(今湖北天门西北),然后进攻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并围攻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等地。
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领农民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沂州,杀天平节度使薛崇,威名大震。
黄巢为了围攻东洛阳,又回兵中原。七月末,农民军和唐忠武、平卢、宣武三镇兵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展开大战,宋威被打得非常狼狈,不得不挂出免战牌。后来,唐僖宗派张自勉领7000人增援,才解了宋州之围。
宋州战役以后,黄巢又攻克郏城(今河南郏县),活捉了县令陆存。
另一方面,黄巢与王仙芝分开以后,当时王仙芝从蔪州向外出击,攻克随州(今湖北随县),活捉刺史崔休正,接着奔向江陵府。
同时,农民军另一支部队在柳彦章领导下,克服了江州(今江西九江),俘刺史陶祥,并在江州建立水军,拥有战船一百余只。
当黄巢、王仙芝驰骋南北战场的时候,唐廷又来招降。招讨都监杨复光派判官吴彦宏潜入农民军内部,策动王仙芝投降。王仙芝派尚君长等与唐廷接洽投降的事,途中被招讨使宋威拘留,宋威立即向朝廷报功,并说在战斗中俘获了尚君长等。
杨复光说,尚君长是主动来投降的,并不是在作战中被俘的。宋威不管这些,很快杀了尚君长。
王仙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立即猛攻,于乾符五年(878)初,攻破罗城。当时坐镇子城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急忙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求救。李福连夜率全部兵马,并以沙陀骑将刘迁为先锋,支援江陵。这支唐军在荆门打败了农民军,王仙芝被迫向申州转移。
这时,驻扎在蔪黄一带的招讨使曾元裕乘机袭击王仙芝,农民军再次受挫,死伤两万余人。王仙芝被迫退至大别山区,南下黄梅。
乾符五年(878)二月,农民军又被曾元裕军围攻,伤亡5万余众,王仙芝牺牲。
王仙芝死后,尚让率余众北上,到亳州会合黄巢。南北两支农民军会师以后,黄巢成了最高统帅,于这年二月,重新成立政府,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设立各种官职。
建元之举和“冲天”的名号,表示黄巢要彻底打倒唐朝的决心。从此,广大农民在黄巢的旗帜下,把农民起义推向新高潮。
南北合兵以后,黄巢挥师北上,再克沂州、濮州,准备在北方积蓄力量,然后大举,但屡遭挫折。三月间再趋宋汴,转向叶县阳翟等地。当时唐廷怕黄巢进攻东都洛阳,于是急忙调河南、昭义、宣武镇兵增援东都。又在东都募兵2000,加强防卫。
由于唐军云集,黄巢再次引兵南下,作远距离的游动。四月,黄巢组织农民军从舒州(今安徽潜山)过江,到达江州以后,与原来的江南农民军会师,接着进攻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
七月以后,农民军转入两浙。八月攻克杭州,再下浙东首府越州(今浙江绍兴),浙东观察使投降黄巢。农民军又从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凿七百里山路到达福建。
在福建境内,大致分两路进军:一路从现在的浦城、崇安、建匝、南平攻入福州;另一路从现在浦城以东经政和、福安、霞浦,再南攻福州。十二月两路大军在福州会师。黄巢在福州镇压了一批地主顽固分子,对于知识分子,则采取“优容”的政策。
农民军在福建休整一段时间后,沿海向南进军,经过泉州和漳州进入广东,后来经过现在潮、循一带,到广东东北部。岭南节度使李迢,在大军压境的紧急形势下,又唱起招降的老调,声言给黄巢以岭南节度使得官位。但是,黄巢和王仙芝不同,他做好了准备后,开始大举进攻广州。
乾符六年九月,农民军经过几个月休整以后,一举攻克了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广州。黄巢进城以后,给贪官和富商大贾以沉重打击。接着,他们向广西进军,攻克了桂州(今桂林市)等地。不久,五岭以南广大区域,都在农民军控制之下了。
农民军在两广休整了几个月以后,补充了口粮和装备。
乾符六年(879)十月,黄巢令全军在桂州结集,利用湘江涨水的机会,乘数千木筏顺流而下,经永州(今湖南零陵)到达衡州(今湖南衡阳),农民军在衡州研究部署作战方案。
十一月中旬,农民军攻克江陵府,接着大军进逼襄阳。这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督率沙陀骑兵,驻守在江陵通向襄阳要路的团林铺(今湖北荆门南40里),而以曹全聂把守荆门关。
荆门关地形险要,刘巨容选择了有利地形,做好伏击的准备。乾符六年(879)十一月末,农民军进至团林铺。曹全聂率沙陀兵迎战,刚一交锋,便佯败而走。农民军拼命追赶,遭敌人伏击,这次死伤17万人。
荆门之战失利以后,黄巢不得不放弃从襄阳进攻两京的计划。
这年十二月初,黄巢撤离江陵,率大军顺江东下,沿途克服了饶(今江西鄱阳)、信(今江西上饶)、池(今安徽贵池)、歙(今安徽歙县)、衢(今浙江衢州)、婺(今浙江金华)、睦(今浙江建德)等十五州。在作战过程中,各地贫苦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黄巢领导下的农民军发展到20余万。
广明元年(880)七月,黄巢引兵北上,占领了宣州(今安徽宣城)。接着,农民军便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西北)渡过长江,即克服和州(今安徽和县)、游州(今安徽游县),大军屯于天长、六合之间,距高骈驻地不到50里,使高骈坐立不安。他一面死守扬州,一面向朝廷告急。
唐僖宗闻讯后,除了下诏指责高骈外,又调河南各镇兵进驻溵水(即沙河);任命泰宁军(原驻山东兖州)节度使齐克让为汝郑把节制置使,率兵守郑汝一带;调曹全聂任天平节度使兼东面招讨都统,部署指挥洛阳以东的防务。
农民军在天长(今江苏盱眙东南)一带休整了40余日,然后击溃了曹全聂军,攻占泗州(今盱眙对岸)。这年十月,黄巢指挥大军浩浩荡荡渡过淮河,沿途克服颍州(今安徽阜阳)、宋州、申州(今河南信阳)等地。
这支义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一路上百姓参加起义者纷至沓来,使农民军迅速扩大到60余万。这时黄巢又发表檄文警告各地官员说:“我军过去陈兵淮南,饮马颍川,逐高骈如同赶老鼠,不久将打进东都,直捣长安,吊民伐罪。你们要各安其地,不许乱动,否则严惩不贷。”
这里黄巢明确提出打进首都,惩办皇帝,吓得节度使胆战心惊。
十一月中旬,农民军开到东都外围,唐东都留守刘允章见大势己去,率部下出城迎降,黄巢胜利地进了东都。大军入城以后,不动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照旧。
唐僖宗听说东都失守,立即召集宰相豆卢瑑和大宦官田令孜等商讨对策。田令孜保荐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任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步骑将军王师会任制置粮料使,率神策军驰援潼关。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农民军的先锋到达潼关,他们的旗帜一眼望不到边。农民军大将尚让和林言亲率义军,从潼关南面的禁阮绕到潼关侧后,从两面夹击潼关。唐将齐克让虽然掌握万余武装,只勉强抵抗一下,就连夜焚营溃逃,黄巢攻克了潼关。
唐僖宗闻黄巢打进潼关,立即携带妃嫔、亲王等,离开长安逃往成都。
农民军占领潼关后,留大将乔钤率兵镇守。黄巢令尚让为平唐大将军,在盖洪、费全古的协助下,指挥数十万农民军奔向长安。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八日,大将柴存率先锋攻进长安,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领文武百官到灞上迎降。
黄巢入长安城时,农民军盔甲耀眼,旌旗蔽天,英姿飒爽,威武雄壮。满载粮草的车马络绎不绝。长安市民聚集在街头,夹道欢迎义军入城。平唐大将军对欢迎的人群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害了你们。从今以后,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了。“农民军都把自己的物品分给穷苦百姓。
广明元年十二月中旬,黄巢在长安宫城的含元殿,正式当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黄巢即位以后,立即组织政府。黄巢任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崔谬、杨希古为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任左右仆射兼军容使,费传古为枢密使,郑汉章为御史中丞,黄谔、李俦、尚儒任尚书,方特任谏议大夫,皮日休、裴偓任翰林学士,张直方检校左仆射,王璠任京兆尹,朱温、许建、张全、李逵任游奕使。
这些人,除了张直方、崔谬、皮日休、赵璋等人以外,都是农民军的骨干。当时的政权,完全由农民军掌握。
农民政府建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第一,没收大贵族、大官僚的土地和浮财,救济贫民。第二,宣布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全部撤职。第三,镇压顽固分子。第四,整顿纪律,严禁农民军任意杀人。如要杀人,必须经过法律程序,经上级审批后方可执行。第五,刀、剑、戟、弓矢,一律上交国库,民间不许私藏兵器。第六,四品及四品以下官员,可以留用。
以上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大齐政权的农民革命色彩,和地主政权有显著区别。
黄巢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其统治基础不是很巩固。因为数十万农民军进了长安以后,没有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革命势力,过去的占领区,大部分放弃。大齐政权的势力,西到龙尾坡,东至潼关,东北抵同州(今陕西大荔),东南控制商、邓。因此,首都长安实际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之中,粮食来源非常困难。
唐僖宗到达成都以后,又重新组织中央政府。四川本来是天府之国,加上农民军放弃了江淮,那里的粮食绢绫源源不断输送到成都等地,于是,唐僖宗又有了卷土重来的本钱。而投降黄巢的凤翔节度使郑畋是两面派,他表面归顺黄巢,暗地又挖战壕、筑工事,训练士卒,准备反扑。
广明二年(881)四月,唐僖宗任命郑畋为诸道行营都统,纠集各镇节度使,围剿农民政权。当时泾原镇兵据渭北、河中镇兵占据沙苑(今大荔南)、易定镇兵据渭桥(今西安西北)、廊延镇兵据武功(今陕西武功)。
四月,唐军发起进攻。黄巢发现敌军众多,势力强大,主动率部队撤出长安,把主力军布置在长安郊外。唐将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等突入长安,他们纵兵出入民宅,大抢大杀,奸污妇女,长安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黄巢探知城里唐军缺乏后援,于是立即组织反攻。在大将孟楷率领下,起义军二次攻入长安,与唐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大部被消灭,程宗楚、唐弘夫阵亡,只有王处存带少数残兵脱身。
农民军虽然打了胜仗,但兵源和粮食的补充却遇到极大困难。虽然如此,他们在困境之中仍然坚持斗争。当时尚让西出长安,打败了邠宁凤翔军,收复了兴平。同州的农民军打败了王重荣。
正在这关键时刻,驻守同州的朱温,于中和二年(882)九月叛变投唐。这样一来,长安东北门户被敞开,形势更加险恶。
当时唐政府为了增强进攻力量,又勾结沙陀人李克用。中和三年年初,李克用率领4万大军到达同州,会合唐将王处存和王重荣,在梁田陂与农民军展开激战。农民军被打败,伤亡数万人,迫使黄揆和王璠从华州撤退。
四月八日,李克用打进长安,当天夜里,黄巢领15万农民军离开长安,退入河南。五月,孟楷率领农民军一举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接着,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唐军在陈州实行坚壁清野,顽强抵抗。当一支农民军进至项城(今河南项城)时,被陈州的唐军打败,牺牲1万余人。
从这年六月开始,农民军攻陈州300多天,发动大小战役数百次,始终没有取胜。
黄巢长期围困陈州,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一则农民军伤亡惨重,劳而无功;二则唐政府利用黄巢集中力量围攻陈州之机,拼凑大量部队,准备全面大反攻。
中和四年(884)三月,李克用率兵5万从太原出发,会合汴州、徐州等路唐军奔赴陈州。于四月间攻陷太康(陈州附近),农民军伤亡万人。不久,屯驻西华(今河南西华县)的黄邺也被唐军打败,投奔陈州。
这时,黄巢不得不从陈州撤兵,把大军引向汴州。李克用与忠武都监使田从异率兵北追,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县北)乘农民军渡河之机大举进攻,黄巢部众又伤亡万余人。
尚让在这关键时刻投降了时溥。与此同时,农民军另一批将领葛从周、张归霸等,则投降了叛徒朱温。
王满渡战役后,黄巢经封丘(今河南封丘)到了兖州(今山东兖州)。这年七月,在山东莱芜以北的瑕丘,与唐将时溥打了最后一仗,农民军大部牺牲。
黄巢至死不屈,最后在莱芜东南的狼虎谷,壮烈自杀。这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最后失败了。
黄巢起义为什么失败呢?主要原因是搞“流寇主义”。在十年战争中,始终是流动作战,未能建立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没有可以依靠的物质基础。他们往往是前面攻取一地,随后又放弃了。最后,几十万农民军进了长安,好像钻进口袋,减少了人民的支持,断绝了粮源和兵源。
另一方面,黄巢对消灭旧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没有及时消灭在逃的唐僖宗,而忙于自己称帝。农民军进了长安,停止军事进攻,使唐政府得到喘息之机。唐政府从四面八方纠集兵力,对农民军反扑,从而使农民军在庞大的反动武装围攻下失败了。
黄巢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作用。这支起义军转战万余里,镇压了很多贵族、官僚和豪强。旧士族的残余,经过十年大扫荡以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黄巢起义是300年来农民反抗的总爆发。“黄王起兵,本为百姓。”农民军用暴力方式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物,而对穷苦人民,争相施遗。这些活动正是“平等“、“平均“要求的朴素实施。
黄巢的“平均"口号,对封建社会里后来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李顺、王小波更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就是在唐末农民要求“平均"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黄巢起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远征。它经历了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陕西12省,往返一万五六千里。
这样的远征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农民军中某个领袖主观决定的,而是唐朝所特有的社会条件促成的。
首先是流民问题,早在安史之乱后,农民逃亡就很严重,唐代宗的《安抚流亡诏》里反映,当时很多农业生产者“荡为浮人,乡居地着者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这些失业破产的流民,“或托迹为僧,或占募军伍,或依倚豪族”,还有“结聚攻陷城邑者”。黄巢起义时吸收了大量流民。
其次是兵变问题。从8世纪中叶到黄巢起义时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军乱、反叛、逐帅事件126起之多,兵变已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历史内容。这些兵变,有的是藩镇大小头目的斗争,也有一部分是士兵反对压迫的斗争。后一种兵变就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庞勋起义就是其具体表现。在黄巢领导的农民军中,有“庞勋余党”。所以《唐鉴》说:“黄巢之寇,本徐方之余”。
再次是“盐枭”问题。唐朝后期政府直接控制食盐产销,高价卖盐,从中牟取暴利,人民怨苦,甚至淡食,从而煮私盐、贩私盐的盐枭便活跃起来。武装贩盐的盐枭,把低价食盐卖给农民,解除农民淡食之苦,这便与农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当农民起来反抗封建政权时,盐枭也可能参加,并且常常因为他们具有和政府斗争的经验和斗争能力,而成为农民战争的骨干。这样,便可以理解贩运私盐的黄巢、王仙芝领导农民起义的原因。
由此可见,流民、叛兵、盐枭都是唐朝社会孕育出来的,并且在农民起义中结为一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战斗过程中,充分表现了这些人的思想倾向:愿意流动作战,奔向大城市。
唐朝交通比过去便利,盐枭在各地贩盐,士兵远戍边疆,他们走过很多地方,又熟悉山川关隘,就是流民的眼界也比一般农民广阔多了,这就为农民创造了远征的条件。因此,当他们遇到强大的军事压力时,便可能向有利的地方进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斗争情况,运用他们的战略策略,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黄巢等人卓越的才能。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上一个: 二战时明知意大利不行,德国为何还要结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