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月初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这一天到来,意味着年味越来越浓了。年猪都杀了吧?年货都备齐了吧?远方的游子都要归来了吧?
腊八节是一个传统节日,由腊日演变而成。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吃喝喝形影相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到了腊八节,就要吃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北宋文豪苏轼是一个美食家。每年腊八节时,苏轼都会指挥家里的仆人煮腊八粥。苏轼虽然尝遍天下美食,却未必是一位合格的厨子。在他的一顿“瞎指挥”下,仆人们将腊八粥煮得稀里糊涂。除了苏轼,别人都不愿吃。苏轼毫不在意,第二年继续指挥家里的仆人煮腊八粥……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这一年的腊八节到了,苏轼再也没有心情煮腊八粥,而是跑到朋友张怀民居住的承天寺去找他喝酒,还写了一首词:“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诗词里的凄凉之意,溢于纸上。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才华横溢,却又放荡不羁。唐伯虎隐居在桃花坞时,生活穷困潦倒,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倒是腊八节的一碗腊八粥,让他感觉到生活的暖意。
唐伯虎的腊八粥,由核桃、桂圆、白果、杏仁、花生等食材熬制而成,再加上一点肉末,喝来不但暖胃,还贴心。用唐伯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腊八润肺暖肚,犹如女人”。把腊八粥比喻为女人,还真够形象的。
人们说:“饺子下酒,越喝越有。”清朝文人蒲松龄却是用腊八粥下酒,一边喝腊八粥,一边喝酒,“粥加酒,喝晕头”。难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那些神怪小说,读起来脑洞大开,神乎其神,原来是腊八粥惹的祸。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他在一篇《北京的春节》里写到北京人在腊八节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的情形:“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
除了熬制腊八粥,北京人还喜欢在腊八节这天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冰心是福建人,后来搬迁到上海、烟台等地。冰心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经常出海远征,很少回家与家人团聚。冰心与母亲杨福慈相依相伴,度过了童年时代。杨福慈温柔娴静、爱好读书,给了冰心巨大的影响。1930年,杨福慈病逝。多年以后,冰心写了大量诗文怀念母亲,其中一篇叫《腊八粥》。
在这篇文章里,冰心回忆了母亲在腊月初八为子女煮腊八粥的情形:“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这腊八粥里,满溢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厚爱。
梁实秋祖籍是浙江杭州人,在北京出生、长大。他的童年,一样洋溢着腊八粥的味道。梁实秋在一篇散文《粥》里回忆了小时候家人熬制腊八粥的情景:“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
那时候,腊八粥会被当作时节礼品,送给亲戚朋友:“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这叫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腊八粥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物。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大家都非常喜爱喝腊八粥。从湘西走出来的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毫无疑问,腊八粥是中国人共同的美好记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