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关于诸葛亮恢复汉室的努力,不少人认为这是瞎折腾,还拿出了“益州疲敝”“民有菜色”两个段子说事。益州人口不足百万,诸葛亮却经常发动十万级别的军队进行北伐,这也似乎给人以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印象。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对于这个结论,陈寿很有话说,虽然他家和诸葛亮有恩怨,还是在司马家族的“关怀下”编撰《三国志》(搜集的10余万字的诸葛亮资料都先交给了司马炎),但他对诸葛亮治理蜀汉的评价却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简直就是脑残粉的评价。益州地区百姓对诸葛亮的怀念也持续了很长时间,那么诸葛亮统治下经济到底如何呢?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首先“益州疲敝”是诸葛亮在写作的227年《出师表》中诞生的金句,当时蜀汉在刚刚过去的六年时间内经历了两场战争,这对蜀汉经济有严重影响,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这是很高的频率,说“益州疲敝”并不为过。蜀汉之民“面有菜色”是东吴使臣在诸葛亮死后24年做得考察报告,但这并不能证明蜀汉财政和经济就真不行,刘禅后主生活也很苦。刘禅投降时给司马家族送上了“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财富,足以让司马昭都睡不着觉(明朝高档丝绸收入收入也就是二十多万匹),所谓“民有菜色”其实是经济分配问题。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益州疲敝”“民有菜色”的主要责任都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对益州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经济政策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后的四川人民都大为受益。诸葛亮的经济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产业升级、关键经济部门国有化,蜀锦和盐铁就是他关注的两个重点。蜀锦是蜀汉重要的外汇创收手段,诸葛亮都认为军国大事全靠蜀锦。那么蜀锦有多值钱呢?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锦是丝绸的最高等级,按照汉代的平均价格一匹锦至少可以卖到18,000文钱,“其价如金”就是它价格最恰当的评价。在汉代的对外交往中一次几十匹锦就已经是匈奴单于才能有的待遇,像倭国女王拿到八匹锦就非常得瑟了,赏赐给文武百官也不过一次千匹,24匹锦足以买到皇后的性命。汉代锦的生产中心有两个,一个是襄邑(今天的河南睢县,梁王刘武的地盘,西汉时期锦产能超过益州,知道为啥他壕了吧),一个是益州。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被襄邑曹操占领,曹老板却只挖了刘武的墓倒了斗,没有恢复襄邑的锦绣生产。刘备占领了益州,一次就给诸葛亮、张飞、关羽蜀锦各千匹(折合金钱至少近2000万,和霍光帮助汉宣帝上位的赏赐差不多)。诸葛亮在益州设立了专门的锦官和锦宫,推动蜀锦的升级换代,三国时期益州每年就可以出口蜀锦万匹以上,可以折合成价值金钱数亿(18000文只是平均价,很多时候都是要涨价的)的物资,把这些当作军费自然能够组织十万人大军进攻,毕竟东汉以全国之力对抗羌人每年也只有17亿的开支。益州的蜀锦从东汉末年开始到唐朝都是产能第一、质量第一,东吴的虎头锦根本就不是对手,渣权皇宫中储存的全是蜀锦。曹丕这个文青皇帝甚至专门写文章贬低蜀锦,但他手下的大臣,甚至鲜卑人还是照买不误,就算曹丕说蜀锦假货多也不在乎。诸葛亮还恢复了盐铁专营,这也是曹魏和西晋没能推行下去的经济手段,这一项也有巨额收入。
诸葛亮打仗弄得益州疲敝?其实数百年后的四川经济都要给他点赞" />
因为诸葛亮的推动,成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就连很多少数民族家庭也学会了蜀锦生产技术,成都的中产人家的比例很高(毕竟一匹蜀锦在当时就是一户中产的年收入,东汉一个中级军官一年也就是一匹锦的工资)。诸葛亮的经济政策让四川人民受益数百年,只是“苦了”一些土豪,所以一直有一些杂音存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