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当年夏季,美国和澳大利亚组成的联合军队在位于澳大利亚的新几内亚岛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新几内亚岛总面积达785753平方公里,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平均气温很高。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气温经常在40摄氏度以上,酷热难耐。
高温天气,对于美澳联军和日军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日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没有盟军完善。盟军封锁了岛屿后,日军最重要的物资供应链被切断,清凉饮品和降温设备难以及时运送进来,使得不少日军中暑,引发了热射病而死亡。
相比之下,美澳联军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从来不肯亏待士兵的美军指挥官,甚至还将战斗机飞到3万英尺的高空,利用高空的低温条件,制作冰激凌,满足吃货士兵的降温需求。
当时,美军122中队参与了太平洋战争。122中队的指挥官是莱茵堡少校。莱茵堡少校为了提升士兵们的士气,决定为他们制作冰激凌。
冰激凌是一种冷冻奶制品,诞生于法国。18世纪初,冰激凌传到了美洲大陆,成为风靡一时的消暑食品。不过,那时候制作冰激凌的成本很高,一般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够在夏天吃到冰激凌。20世纪以后,随着电冰箱的问世,冰激凌制作过程加快,成本降低,普通美国家庭也能很容易吃到冰激凌。
——引用自头条百科
然而,新几内亚岛远离美国本土,总不能老远给士兵空投冰激凌吧?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新几内亚当地制作冰激凌。
制作冰激凌的工具,是一架F4U“海盗”战斗机。F4U“海盗”战斗机使用R2800型2000马力发动机,飞行高度上限为12000米(39370英尺)。这一带叫平流层,气温较低,通常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天然冰箱,可以在这里制作冰激凌。
莱茵堡少校将一架F4U“海盗”战斗机的副油箱进行改装,两端开口,把牛奶、可可粉等原材料装在副油箱里。在每天下午2点钟,由一名飞行员驾驶F4U“海盗”战斗机爬升到3万英尺的高度,利用平流层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进行冷冻,使混合物凝结成冰淇淋。
可是,他们最初的试验没有成功。战斗机返航后,他们发现副油箱里只出现了冰镇的可可牛奶,而非大家梦寐以求的冰激凌。
F4U“海盗”战斗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他们将副油箱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后下方,废弃排气打在上面造成温度过高,牛奶、可可粉等原材料无法凝固变成冰淇淋。为此,他们进行了改进,将一组5加仑的铝罐悬挂在机翼两侧的外挂点,从而得到了凝固的冰激凌。
这样就够了吗?并没有。美军还在副油箱里安装了冲压螺旋桨,飞行中的气流推动顶部的浆叶,使容器绕着中轴旋转,让牛奶和可可粉在凝固过程中充分搅拌,从而让冰激凌的口感变得更好。
战斗机制作的冰激凌,让122中队的近100名士兵们大饱口福,赞不绝口。他们枯燥无味的岛上生活,变得多滋多味起来。不仅如此,每天飞行一次的“冰冻行动”,还带来了另外两个效果。
一是F4U“海盗”战斗机每天升空一次,围绕附近岛屿兜一圈。日本人大光其火,往往出动高射炮,对战斗机进行拦截。然而,日军的高射炮最多只能打到28000英尺,而F4U“海盗”战斗机的飞行高度设置在30000英尺以上,日军高射炮鞭长莫及,只是白白消耗炮弹。
二是我们知道,战斗机在高空飞行时,需要用氧气面罩给飞行员供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飞行员使用氧气面罩的做法才刚刚出现。F4U“海盗”战斗机每天升空一次,正好用来试验氧气面罩,提供难能可贵的使用经验。
有意思的是,“冰冻行动”开始只为122中队提供冰激凌。可有一次行动中,由于飞行员下降时速度太快,导致机翼下挂架上装的两个冰淇淋制作筒脱落下来,掉在陆军的阵地里。陆军发现了空军的“秘密”。于是,在那以后,其余空军中队进行效仿,使得岛上的陆军都享用了战斗机制作的冰激凌,过上了幸福的暑期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