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31,《五代史话》连载11(点击本处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01、钱镠之后的吴越
吴越是五代后期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家。它的统治者为苏、杭、嘉(兴)、湖(州)成为农业高产地区做了有益的工作,也替东南秀丽的湖山做了不少梳妆打扮的工作。人们至今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
吴越开创者钱镠死于后唐长兴三年(932),终年81岁。继承他的是第七子钱元瓘。元瓘原名传瓘,字明宝,即位时年已46岁。他跟着父亲创业,又饱读诗书,受过较完整的教育,对父亲很孝顺。
元瓘设立择能院,选拔吴中文士,加以任用。他命令清查田地,发现了无主荒地,便除去租税。有了这一条,官吏就不会把这部分租税摊派到农民身上。
钱元瓘第六子、吴越第三位国君钱弘佐,曾问仓吏有多少蓄积,仓吏说有10年军粮,弘佐就下令免税3年。
钱元瓘第七子、吴越第四位国君钱弘倧,在位的时间很短,因他很注意限制武人的权力,因而被大将胡进思所废。
钱弘俶(钱元瓘第九子)被拥立后,保全废王弘倧的性命,设法除掉胡进思,奖励农民开垦荒地,免收赋税。
有人建议弘俶调查漏报的成年男子,增收赋税,而且自告奋勇,愿意担任这项工作。弘俶不仅不接受,而且当众把他打了一顿。人民知道了这件事,都很高兴。
弘俶在位31年(947-978)。最后自动献地,并入宋朝。因为吴越坚持不称帝,始终臣事中原,所以弘俶归宋后,不像别的降王那样受到猜忌,过了10年才去世,子孙在宋也都贵显。
吴越境内的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受到很大破坏,发展较为顺利。这对相当于今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苏州等地的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据宋人范仲淹记载,吴越在苏州设有名唤“撩浅都”的水利工程兵部队。常年不懈的努力使苏州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苏州属宋后,“撩浅都”被裁撤,产量比吴越时有所下降。
吴越归宋时,有户55万有余,与五代末北宋初其他地区的户数比较,吴越显然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钱镠的第六子钱元璙,在嘉兴南湖之滨筑台,作为登眺之所。他取唐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取名烟雨楼。以后几经兵火,现存的楼是明人所筑,然追本溯源,毕竟是五代时的事情。
元璙爱好园林,在苏州也造了南园,这便是沧浪亭的前身。南园有流水奇石、合抱的老木,是典型的吴中园林。
此外,环秀山庄也是五代金谷园的旧址。名园当然都饱经沧桑,多次改建。苏州城外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尽管顶部、屋檐等都已被毁,砖砌部分却仍是五代末年的遗物。这座塔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修塔时发现不少文物,其中一件越窑青瓷莲花托碗是稀有的珍品。
从这件瓷器说开去,我们应当指出:吴越所辖的浙江境内的瓷业极为发达。如相传的秘色瓷,在钱家的墓葬中出土的有高达半米的雕龙贴金大瓶、口径60厘米以上的大缸等。
杭州是吴越的统治中心,五代时始建的胜迹更多。
六和、保俶、雷峰三塔都建于钱氏统治期间(绝对年代虽在宋初,但都在吴越纳土以前)。现存的六和、保俶两塔当然都经过屡次重建。
另外有几所佛寺,如上天竺的法净寺、南屏山慧日峰下的净慈寺,也是一样,始建于吴越,后经历代重修。但飞来峰造像中还保存着后周广顺元年(951)的三尊——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
灵隐寺也存有吴越末年的石塔和石经幢。
从这些寺、塔、园林、文物来看,吴越时期的苏杭一带,显然比唐代打扮得华美得多了。
02、孟知祥父子统治的后蜀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李克用的侄女婿。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兵灭前蜀后,派他去镇守蜀地。后来后唐发生政变,庄宗被杀,明宗李嗣源即位。此后,孟知祥便和后唐若即若离,俨然是割据一方的霸主了。
孟知祥要割据一方,首先要有将有兵。随从他入蜀的赵廷隐、李仁罕和仁罕的外甥张业都骁勇善战,然而都不是运筹帷幄的帅才。
后唐天成元年(926),赵季良奉派入蜀搜括财富。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富有谋略,又是孟知祥的老朋友。知祥见他到来,喜出望外,把他留下。赵季良也很愿意,就此做了后蜀的开国军师。
郭崇韬收编的蜀军,有骑兵3000人、步兵2.4万人。孟知祥扩编水陆两军4.8万人,连郭崇韬所编有7.5万之众。
孟知祥所领,原来只有西川。东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另有节度使董璋。
后唐的枢密使安重诲防两川割据,于天成四年(929)把原属东川的阆州(今阆中)、果州(今南充)划出来,另外设置保宁军。他打算逐步分割两川,使他们没有对抗朝廷的力量。
董璋、孟知祥两人自然不肯束手待毙,董璋事急,他先要求和孟知祥合作。孟知祥派赵季良到梓州联系合作事宜。赵季良回到成都后,谈对董璋的看法,说此人“贪残好胜,志大谋短”。孟、赵就此定下先联董璋拒朝廷,后并东川以扩地的策略。
后唐长兴三年(932),孟知祥打败董璋,占领了东川。孟知祥有了两川,因亲戚故旧和祖坟都在中原,不能明显地与朝廷决裂。后唐明宗李嗣源也希望保持藕断丝连的关系,于长兴四年(933)任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封蜀王。
后唐明宗去世的第二年(934)闰正月,孟知祥才即位称帝,国号蜀,年号明德。同年七月,他便死了。他在蜀9年,只做得几个月皇帝,庙号叫高祖。
儿子孟昶即位,孟昶就是后蜀后主。他在位30年,到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兵败降宋。
孟知祥和他手下的大臣将相,都是后唐的官僚,其中还有从后梁降唐的人员。这批人虽不乏人才,如赵季良等,但一般都没有卓越的见识和魄力,不可能创建一个有新气象的政权。孟知祥能够做的,不过是收拾王氏前蜀的残局,使蜀中恢复小康粗安的状态。
王衍与孟昶是前后蜀国亡国之君,然而孟昶其人,既有奢华荒淫的一面,也有精明干练、力谋改善政事的一面,实在不是王衍那般人物。
孟昶,原名仁赞,字保元,即位时只有16岁。这个“偏霸之主”是不太好当的。将相大臣都是孟知祥的老部下。其中虽有赵季良那样的忠贞之士,然而也有不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的。
五代十国时期,老皇帝死后,将相大臣欺负孤儿寡妇,取而代之,极为常见。孟昶要防止这类事变,显然并不容易,但是他有措置得很高明的表现。
孟昶刚即帝位,大将李仁罕便提出主管六军的要求。他不但派人到枢密院提要求,还到学士院看是不是照他的要求起草命令。这个举动很咄咄逼人。
孟昶居然不动声色,先接受条件,任命李仁罕做中书令、判六军事,然后等他进宫朝见,令武士捉住,当场杀死。
另一员大将李肇,到成都朝见新君,一路上拖拖拉拉,与亲戚宴会,到了成都,又假装脚上有病,拄着拐杖,见了孟昶,不肯跪拜。李仁罕一死,他吓得魂不附体,顿时丢掉拐杖,跪下去了。
孟昶在朝堂上鼓励臣下陈说国事。有人上书论事,孟昶看了,认为说得不对。左右请求把上书的人喊来诘责。他引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拒绝了左右的主张。
他还曾亲笔撰述箴戒,发给地方官,晓谕他们不要过分剥削人民。并表示应把前蜀后主王衍看作前车之鉴,说要吸取王衍因骄奢淫逸亡国的教训。
从这些地方来看,孟昶可以说是一个颇有才识的君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是他的认识和实践很不一致,以骄奢淫逸为戒,而却又有许多骄奢淫逸的事迹;铲除了一些不可靠的旧人,而同时却又扶植了一批腐朽的新贵。
因此,他又有阴暗的一面。这一面,越到后来,越是占着主导的地位。这就是孟氏蜀国的悲剧。
孟昶自己也有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情。他曾建筑新宫,命挑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一时蜀中人民大起恐慌,有女儿的人家怕被选中,急急忙忙地求人做媒,把女儿嫁掉。当时叫做“惊婚"。
孟昶的生活起居,极为豪侈,所用溺器,用七宝做装饰。蜀亡以后,宋太祖看到这件东西,立即下令把它毁掉,并且说:“享受到这般地步,怎会不亡!”
我们把各方面的情形综合起来看,对后蜀这个国家,可以这样说:它的政治不算好,但也不太恶劣;环境安定,割据的形势使中原朝廷榨取不到蜀中的一丝一粒,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条件;文化上继承唐和前蜀的情况,与南唐、吴越同为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里只略为提提经济富裕的情况。广政十三年(950),蜀中1斗米只卖3文钱,人民赋役的负担很轻,府库里储藏的粮食金帛却很丰富。成都城上遇种芙蓉,9月里花开的时候,望去好像一片锦绣。城外江边,处处亭榭,游人云集,十分热闹。这时的中原正在后汉末年,混乱黑暗,比起蜀中来,颇有天壤之别!
宋乾德三年(965),宋灭后蜀,孟昶投降。孟昶投降后,全家北迁到汴京。他见宋太祖时,表面上颇受优待,被封为秦国公。然而,7天后,便“病故”了(919-965)。他的母亲李太后不哭,绝食而死。
相传后主离成都时,蜀人拥道哭送,他之所以不能免于一死,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蜀人怀念孟昶,不仅仅限于宋朝灭蜀之初,28年后,蜀中农民起义的首领李顺自称是孟昶的遗孤,这是很有力的证据。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五代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上一个: 胡适过年吃的徽州锅,是一道什么样的美食?
下一个: 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李严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