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兴无
毛泽东曾感慨地指出:“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特殊人才!”晏福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参加安源煤矿工人运动开始,历经几十年血与火的淬炼,成长为军政兼备的独臂将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革命生涯从安源起航
晏福生,原名晏国金,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给地主放牛,13岁开始给地主打短工,15岁时因父亲去世,家中生活难以为继,只得背井离乡,到邻省江西的安源煤矿做矿工。从小受到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和欺压,他心里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仇恨和反抗情绪。
安源煤矿的工人运动,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1923年,晏国金参加了安源工人俱乐部和工会,逐渐懂得了工人农民为什么要受资本家和地主的压迫、剥削,懂得了工人农民要获得翻身解放就必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不久,他被选为工人代表,积极投入同路矿当局的斗争。
1925年夏秋之际,安源党组织决定晏国金护送有“黄埔三杰”之称的蒋先云到长沙去向毛泽东报告情况。为了掩护蒋先云,晏国金采用金蝉脱壳之计,让蒋先云穿上自己的衣服。在遇到警察的盘查时,晏国金被对方认出,他灵机一动说:“老总,你认错人了,我叫晏福生,晏国金是我堂哥,所以长得相像。他老爹病重,让我来叫他回去。”骗过警察后,晏国金索性改名为晏福生了。
是年9月,安源路矿当局勾结军阀,制造了“九月惨案”,武装封闭了工人俱乐部,把1000多路矿工人押解出境,安源工人运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晏福生被迫离开安源回到醴陵。当时醴陵农民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他立即投身这一运动,参加组织农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并亲手处决了3名罪大恶极土豪劣绅。1926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党组织派晏福生从醴陵回到安源。他参加工人纠察队,担任了纠察队队长,积极维持路矿生产,挫败了买办资本家停工停产、阻挠革命的阴谋,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1927年,长沙因“马日事变”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为了武装保卫革命,郭亮、柳直荀等发动长沙附近各县农军围攻长沙。晏福生带领安源工人纠察队和萍乡农军1000余人参加了战斗。随后敌人围攻安源,他和纠察队队员奋起反击,同敌人顽强周旋了10多天。
秋收起义后,晏福生遵照党关于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指示,回到醴陵,参加了1928年春的醴陵“年关暴动”。在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枪弹,奋勇冲杀,经受了战斗的考验。暴动失败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工人农民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的武装,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革命的胜利。理念上的飞跃,为他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奠定了思想基础。
醴陵暴动失败后,晏福生又回到了安源煤矿,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不久,组织决定他上井冈山参加了红军。1928年11月,毛泽东派袁德生等到安源建立秘密交通站,晏福生也奉命回到安源,一面做工,一面担任党的秘密交通,为湘东特委和井冈山根据地递送情报,传递信件,护送来往同志,维持湘东特委和井冈山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1930年10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浏阳、醴陵、茶陵、萍乡等县游击武装组成湘东红军独立1师,晏福生任第3团(政委王震)副官。1932年2月,独1师和后来发展起来的独3师在江西永新合编为红军第8军;1933年6月中旬,红8军改编为红17师,红18军改编为红18师,组成红6军团,晏福生任红17师49团特派员、团政治委员。
1934年7月,中央代表任弼时、红6军军团长萧克、军团政委王震率部作为长征先遣队西征。晏福生指挥的49团是主力团,屡为前锋。于10月下旬,在贵州东部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3军(红2军团)会师,翻开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的一页。
活着被两次开追悼会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2、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占领永顺县城。接着,国民党军以新编34师3个旅共1万余人,于11月13日逼近永顺城。红军主动弃城北移,诱敌骄怠尾追。16日上午,贺龙等决定在龙家寨以北的十万坪谷地设伏歼敌。晏福生与团长吴正卿率49团作为主力参加了战斗。晏福生在指挥2营冲进寨头时,发现一股敌人突破红军包围往西逃窜。晏福生来不及调动部队,带着警卫员急追。
战斗结束后,红军怎么也找不到晏福生和他的警卫员,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当时战况紧急,部队要马上转移,吴正卿将全团指战员集合在一起,为他举行一个简短的追悼会。吴正卿提议:“为晏福生政委默哀三分钟。”
就在全团指战员万分悲痛之时,晏福生和警卫员扛着缴获的长枪、短枪,押着几个俘虏进入了会场。他一看是在为自己开追悼会,生气地说:“我还没死,开什么追悼会!”说罢,一脚就踢翻了灵位。这下把大家弄得十分尴尬。
晏福生看着战友们窘迫的样子,自己倒先乐了,风趣地说:“敌人还没有消灭,革命还没有成功,阎王爷不愿意收我呢!”大家都嘿嘿地笑起来。
其后,晏福生等率49团,协同其他部队连克桑植、大庸等县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5年2月底,6军团重建红18师(西征时打得只剩1个团),张正坤任师长,晏福生任政委。
◆长征途中,晏福生(二排右二)与红2、红6军团部分主要领导人王震(前排左三)、萧克(前排左五)等在湖南新化合影。
1935年11月,蒋介石纠集重兵“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红2、6军团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晏福生调任新组建的6军团16师政委。
1936年9月,由红2、6军团组成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走出了草地,到达甘南。10月4日,以6军团为右纵队,2军团、32军为左纵队,北渡渭河同红一、四方面军会合。16师作为右纵队的前卫,在师长张辉、政委晏福生带领下,为6军团开辟前进通道。5日进至天水娘娘坝镇,张辉不幸牺牲。晏福生率16师继续北进,7日在罗家堡与胡宗南的主力遭遇,16师顽强抵抗,但敌军越打越多,6军团陷入腹背受敌的险恶境地。晏福生率16师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掩护主力转移到安全地带。
任务完成后,晏福生指挥部队边打边撤。此时,他的右臂被敌机扔的一枚炸弹炸伤,鲜血直涌。警卫员把他扶到一个隐蔽处包扎伤口,出来发现与部队失散了。这时追兵将至,晏福生命令警卫员带着文件包和武器快去追部队,警卫员不肯,晏福生严肃地说:“文件包里有密电码本和党的机密文件,绝不能落到敌人手里!我命令你,立即离开我去追赶部队!”警卫员含泪向追敌投了两颗手榴弹,乘着硝烟冲了出去。
6军团政委王震得知晏福生负伤下落不明的消息,立即派出一个营打回罗家堡,营救晏福生。他们边打边找,寻遍整个阵地,也没找到他。军团长陈伯钧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16师政委晏福生同志阵亡。”6军团渡过渭水到达目的地后,为晏福生开了追悼会,王震沉痛地说:“向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钟。”
其实,晏福生并没有牺牲。警卫员走后,他觉得藏身的地点很危险,就挣扎着爬到山下躲进一眼破窑洞里。天黑后,他才出来敲开了一间茅屋的门。房主是穷苦人,他见晏福生负了伤,便把他扶进屋,给他做饭,铺床。第二天,晏福生用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找房主换了一身旧便衣穿上,将右臂用布带吊在胸前,左手拄棍,艰难地向北追赶部队。
4天后,晏福生来到渭水河畔的五十里铺附近,这里被国民党军控制着。归心似箭的他迎着湍急的河水趟去,负伤的右臂经水浸泡,针刺般地疼痛,他咬紧牙关,顽强地向对岸游去。接近北岸时,被南岸巡逻的敌兵发现。他冒着弹雨,奋力爬上北岸,摆脱了敌人。
由于伤口进水感染,溃烂化脓,更加疼痛难忍。但晏福生仍然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半个月的千里跋涉,终于在通渭县境内追上了红四方面军31军的一支部队。该军军长萧克原是6军团军团长,是晏福生的老上级。战友重逢,格外激动,萧克见他的伤势很重,就派人送他到四方面军总部医院治疗。
不久,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组成西路军,沿河西走廊西征。晏福生随总部医院踏上了西进之旅。由于战事频繁,医院天天转移,他的臂伤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伤势恶化,必须截肢。到山丹县后,四方面军总部卫生部长苏井观为他做了截肢手术。
◆红军时期的晏福生。
1937年初,西路军在马步芳、马步青10余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伤未痊愈的晏福生担任总部教导团政委,他与团长杜义德率领教导团与其他兄弟部队一道,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但由于众寡悬殊,未能摆脱困境。总部决定将剩余人员改编为3个支队,分散深入山区打游击。晏福生和杜义德等30余人随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进入祁连山。
祁连山脉绵亘千里,荒无人烟。30多人在雪中跋涉,没有东西吃,也没有地方住。他们吃野菜、嚼草根、睡土洞、喝雪水,以顽强的斗志,与敌人周旋在雪山野林之中。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饿死、冻死随时都可能发生。于是,他们改变计划,折头东移,伺机出山。
为了躲过敌人的追击,他们只能昼伏夜行。一天天亮后,他们在一个较宽敞的山沟里休息。一股马家军的骑兵突然向他们飞驰而来。他们边打边撤,虽然甩掉了敌人,但晏福生和警卫员与王树声、杜义德等被打散了。
晏福生又一次感到自己成了失去娘的孤儿,但他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到陕北找到党,找到红军。
凶残的马家军从酒泉到凉州,沿着整个河西走廊设置了许多关卡,搜捕流散红军。为躲过敌人魔爪,晏福生带着警卫员沿河西走廊北侧向东行进。在永昌县西边的一个村庄,晏福生和警卫员又被一股骑兵冲散了。
晏福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孤身一人在岩石裸露的山地和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踽踽独行。他沿途乞讨,艰难跋涉一个多月,终于来到宁夏中卫县的黄河边,望着冰凌开始消融的黄河,他有说不出的高兴。过了黄河,离陕北就不远了,一个多月来的艰辛和苦难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37年3月底,晏福生终于在甘肃镇原县找到了红军援西军总部,又见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战友,他就像久别的孩子又见到母亲一样,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南泥湾垦荒的“生产英雄”
晏福生回到延安后,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3月,晏福生结业后奉命回老部队八路军359旅717团(由红6军团改编)任政委,率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收复阜平,明铺伏击,上下细腰涧阻击,对日军以迎头痛击。
1939年8月,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保卫,毛泽东将359旅调回延安。晏福生、刘转连率部投入自卫还击、保卫边区的战斗,解放了绥德、米脂、吴堡、佳县、清涧等5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1939秋,晋察冀军区120师359旅三位独臂将军晏福生(右)、左齐(中)、彭清云(左)在旅祝捷大会上合影。
晏福生这时已经是“奔四”的人,还是单身一人,加上一只胳膊,工作、生活极为不便。王震安排做过医务工作的红军女战士马忆湘专门照顾晏福生,同时也给两人创造机会。很快,晏福生、马忆湘之间的同志关系,升华为恋爱关系。1941年初,37岁的晏福生和18岁的马忆湘结为革命伴侣。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切断了陕甘宁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1941年2月底,毛泽东派王震率359旅到南泥湾通过开荒生产,实现自给,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月初,晏福生和新任团长陈外欧率717团进驻南泥湾屯田垦荒。南泥湾几十里荒无人烟,部队进驻时,下雪天冷,寒风刺骨。晏福生和战士们一起露营荒野,点起一堆堆篝火,以抵御严寒和野兽袭扰。没有粮食,晏福生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拣野鸡蛋,打野猪。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打铁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来拉犁。
晏福生看到开荒第一线人手比较紧张,就决定尽量减少非战斗人员。他从自己做起,要求警卫员凡是不外出执行任务,一律要参加开荒。安排妻子马忆湘承担全部家务,让警卫员放心地参加开荒。在晏福生的带动下,全团警卫员、通信员、文书等机关人员纷纷上了开荒第一线,增加了30多人的生力军,一天下来全团就多开荒地20多亩。
1941年5月,朱德总司令来到南泥湾视察,看到南泥湾变了样,非常高兴。在接见晏福生等团以上干部时,他勉励大家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回延安后,朱德又写信给晏福生等4位717、718团的主官,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成绩;要求他们在开荒结束时,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
晏福生和战友们牢记总司令的嘱托,坚持农副业一起抓。1942年4月,春暖花开时节,朱德、贺龙等又一次来到南泥湾视察。他们检阅了717团,并给干部作了报告。广大指战员经过一年的奋战,已取得很大成绩,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使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德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贺龙欣然给717团题词“铁的七团”,以资鼓励。
717团干出生产成绩名列全旅、全边区之首,晏福生被推选为生产英雄。1942年1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上,毛泽东称赞359旅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并为该旅颁发了“发展经济的先锋”的锦旗。边区政府还奖励了22名生产英雄,晏福生名列第三。毛泽东亲笔给生产英雄题写奖状,给王震的题词是“以身作则”,给晏福生的题词是“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浴血黑山阻击战
1943年初,晏福生调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副政委。1944年11月,王震率第1支队南下后,晏福生回359旅任政委。1945年4月,党中央决定,以刘转连为司令员、晏福生为政委,率领由359旅余部组成的第2支队南下,与第1支队会合,创建华南敌后根据地。
6月12日,毛泽东与七大主席团成员一起检阅第2支队并送行。8月上旬,部队抵达河南新安时,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中央随即电令:停止南下,第2支队日夜兼程,抢进东北。10月,第2支队抵达辽宁辽阳,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恢复359旅番号,旅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
经过扩编,359旅由出山海关时的3000多人迅速扩展为6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共15000余人。1947年2月,359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5月,副师长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委。1947年8月,独1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部队集中在开原整训,晏福生大力推进新式整军,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为这支老部队注入了活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1946年,晏福生留影。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廖耀湘指挥所辖5个军组成的西进兵团,企图夺取黑山,打通锦州,向关内撤逃。东总命令10纵坚决阻击廖耀湘兵团于黑山、大虎山以北地区,以使打锦州的东野主力回师围歼廖兵团。
28师被摆在10纵防线的最重要部位,负责黑山县城以北的正面防御。西侧大白台子,是敌人南下首经之路;东侧高家屯一线,为长达3000多米的环形丘陵带,有101、97、92、石头山等高地,尤以101高地最为险要。
那时已经进入寒冬季节,部队尚未发冬装,指战员正在抢修隐蔽式、野战式工事。晏福生亲自带人把从当地政府筹措的棉衣送到阵地上。他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向指战员作动员:“今天多流汗,明天少流血。修好工事,死守黑山!”
23日清晨,战斗打响。廖兵团先头部队直逼28师83团2营7连的警戒阵地。7连用机枪、手榴弹组成机动火力,击退敌军两个营的多次进攻,直到黄昏才撤出阵地。廖耀湘本想一天拿下黑山,结果只占了一个警戒阵地。
23日晚8时,东总发来电报:“盼你们加强决心,深入动员,务须使敌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而毫无进展。只要你们守住黑山三天,西逃之敌必遭全歼。”28师连夜开动员会,晏福生铿锵有力地作总结:“即将到来的战斗,必然是一场极残酷的浴血战!我28师全体指战员誓与阵地共存亡,让敌人在黑山阵前尸横遍野!”
24日晨6时,敌“野马”机群带着滚雷般的轰鸣声直扑黑山,炸弹向高家屯一线倾泻下来。在炮火覆盖后,国民党党化部队青年军207师3旅向高家屯阵地发起一波接一波的集团式冲锋。84团坚守101、92、石头山等高地,连续击退敌人3次冲锋。敌人再次用飞机、重炮轰击,将高地上的工事摧毁过半,84团伤亡惨重,石头山、92、101高地相继失守。
黑山县城暴露于敌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晏福生、贺庆积命令山炮营向占领101高地之敌发起狂风骤雨般地轰击,又令预备队82团1、3营统归84团团长蓝芹指挥发起反攻,阵地上刺刀飞舞,杀声震天,激战半小时,收复了101、92、石头山高地。
◆1965年10月,晏福生(前排左二)率社教工作队在湖南桂阳樟木乡劳动时合影留念。
形势依然严峻。晏福生、贺庆积研究决定,在高地设立一线指挥所,贺上一线指挥,晏坐镇师部,显示了“誓与黑山共存亡”的决心和意志,激发了全师指战员的昂扬士气。
25日晨,一阵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撕破了黎明的帷幕。在猛烈的轰炸之后,有“国军之花”之称的新6军169师以成团的兵力,向101、92、石头山高地发起猛攻。82团成束的手榴弹,机枪、步枪吐出的火舌,像刚出炉的铁水泼到拥挤成团的敌人头顶上,各阵地前敌人成片倒下。敌人一小时内发起的3次冲锋都被打了下去。
紧接着,敌人以一个连的兵力突上了石头山高地,双方在山头上展开了白刃战。这时,凶残的敌人突然朝石头山进行火炮全覆盖,敌我双方全部伤亡。
上午10时,敌人由石头山向92高地发起夹击。坚守阵地的82团5连,连续击退敌人两次冲击。当敌人发起第三次冲锋时,5连剩下的10余名战士突然投出成束手榴弹,毙伤敌人30余名。但敌人仍不要命地蜂拥而上,战士们又拉开成束手榴弹,随着一阵震天动地的巨响,敌人成堆倒下,5连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敌人占领92高地后,不惜血本进攻101高地。敌169师每次以两个营以上的兵力,在督战队的威逼下,向101高地发起潮水般的冲击。2营4、6连战士,以弹坑、敌尸为掩体,与敌人反复争夺20余次,相持到下午2时,敌人冲锋群体力不支,潮水般地溃退下去。
◆1979年6月,三位将军按40年前的队形依次站好,留下了珍贵合影。
敌人又开始了对101高地的炮击,碎石、沙土、又苦又辣的硝烟味绞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热辣辣的气浪。廖耀湘打出了最后的一张“王牌”,由尉级以上军官组成“效忠党国先锋队”发起进攻。2营战士们的手榴弹劈头爆炸,未死的敌人喊叫着冲杀上来。下午4时,终因敌众我寡,101高地再次失守。
黑山的门户再度打开,黑山防线危如累卵。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直接来到28师前线。晏福生担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梁司令,这里危险,你还是避一避吧!”梁兴初不理睬,继续焦虑地望着前线。晏福生说:“贺师长在前线指挥。我们立军令状,一定把阵地夺回来!”梁兴初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坚毅的目光投向晏福生:“军中无戏言!我调1个营来增援你们。”
晏福生把师部的参谋、文书、通信员、理发员、司号员、炊事员等非战斗人员组织起来,编成两个连,配合30师的1个营火速增援前线。贺庆积立即将部队兵分四路向高家屯阵地发起全线反击。国民党军兵无斗志,后边的援军也没上来,连连败退,最后扔下阵地向山下逃窜。下午6时50分,101、92、石头山等丢失的阵地,又被英勇的28师第3次夺了回来。
26日凌晨5时,10纵接到东总电报:“东进主力已到达,敌已向东溃退,望即协同主力动作,从黑山正面投入追击。”这标志着28师黑山阻击任务胜利完成,廖兵团南逃的梦想化作泡影。
10纵发起全线反击。晏福生、贺庆积指挥28师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迅猛向溃退的敌人追击。
战后,晏福生、贺庆积来到101高地。101高地已被炮火硬生生地削去2米,变成“99”高地。黑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山,土地和石头被硝烟熏得锅底一样黑,树木变成一根根黑木桩,满山遍野都是烧得焦黑的尸体。他俩摘下军帽,久久地站在高地上,深深地向牺牲的战友们致哀,热泪盈眶。
10纵改编成解放军第47军后,晏福生任副军长,挥师南下,指挥部队肃清湘西百年匪患,后担任湖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84年4月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