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1944年。在激烈的欧洲战场上,盟军发现,与他们作战的德军队伍里,精壮男人越来越少,稚嫩面孔越来越多。
原因很简单:经过6年的战场消耗,德国军队出现了兵源不足的问题。能够上战场的青壮男子不多了,只能转而从少年儿童中征集兵源,补充到军队里去。征兵的最低身高从1米78降到1米70,最低年龄也从18岁改为17岁。为了减轻征兵中的阻力,青年局局长阿克斯曼明确表示:“不需要家长的认可。”
对于德国来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举。谁不知道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谁愿意将少年儿童消耗在血肉横飞的战场里?
德国将这批征集的少年儿童,共计约35000名。其中2万多名组建成一支“少年师”,后被整编为德国青年团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他们大多数都是年龄不到18岁的未成年人,按照德国对未成年人的营养补助标准,他们每人每周都需要补充3.5公升鲜牛奶,因而他们又被称为“婴儿师”。事实上,他们的军服上都带着一个奶瓶标志。
德国军队会给成年士兵发放香烟和烟叶。由于未成年人禁止抽烟,少年师的士兵不能领取香烟和烟叶,只能领取糖果和巧克力。到了1944年3月16日,他们就可以像成年人那样领取香烟和烟叶了。因为这时候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已经年满18岁了。
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1944年4月,少年师被部署到法国北部,应对盟军即将发起的登陆行动。他们配备有177辆坦克、700挺机枪、70门迫击炮、37门野战炮、33门高射炮,武器装备非常完善。
除了组建少年师,还有许多少年儿童被补充到德国陆军、空军各部。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少年儿童没有尝过战争的味道,有着很强的战斗意志。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地抵抗着盟军的一波波进攻。正因为如此,他们伤亡惨重,还有不少人当了盟军的俘虏。
1945年4月3日,盟军(一种说法是美国第9军)攻入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北部的一个小山村时,俘获了一名少年师士兵,叫汉斯•格奥尔格·亨克。汉斯被一群全副武装的盟军士兵包围,被迫放下了武器。当一名盟军少尉问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死时,汉斯终于崩溃了,大声哭泣:“请救救我。”
这时候,这个德军士兵不再是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战士,而是一名做错了事情的无知少年。美国随军摄影记者约翰·弗洛雷亚见到这一幕,抓住时机拍摄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经典照片。人们命名为“哭泣的汉斯”。
照片中的汉斯正在无助地哭泣,泪水从眼眶里流了出来。他的眼神充满绝望,满溢着慌乱、恐惧和悲伤。
事后,盟军并没有真的将汉斯杀掉,还给了他一块黑面包。汉斯拿着黑面包,蜷缩在墙角下,依然在哭泣。
汉斯是一名德国少年,生于1929年。汉斯的父亲于1938年去世,他的母亲带着他在乱世中艰难生活。不幸的是,1944年,母亲离开他撒手人寰。汉斯只能孤独地生活。由于家庭贫困,汉斯不得不很早就出来工作,养家糊口。1944年,15岁的汉斯加入德国空军,驻扎在波兰什切青。汉斯成了一名防空炮手,负责88毫米的防空炮,主要工作是搬运炮弹。
随着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失败,汉斯所在的部队节节败退,退回了德国北部城市罗斯托克。苏联军队追随而来,击溃了他们的防御。汉斯不得不跟着溃退的乱兵一路南逃。当他们退到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北部时,再次遭到了盟军的包围。汉斯正是在一个小山村成了盟军的俘虏,于是就有了前面那一幕。
不久,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汉斯与其他德国战俘一起,被移交给了苏联。按照苏联军队的惯例,绝大多数战俘都将被送到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劳动。苏军考虑到汉斯年龄还小,参战时间不久,没有犯下恶劣的罪行,便没有将他送到西伯利亚战俘营,而是将他就地释放。
汉斯就幸运地恢复了自由身,回到了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汉斯一直生活在东德地区。后来,汉斯与当地一名女护士结婚,过着平淡安静、波澜不惊的生活,直到1997年去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