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前身,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成为战败国,在战后遭到严厉惩处,被分裂成断断续续十几个国家,其中就有土耳其。
考虑到奥斯曼帝国的前车之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坚决不肯参加这场战争,保持中立身份。土耳其领导人伊斯梅特·伊纳尼小心翼翼地在欧美列强之中周旋。这些欧美列强如狼似虎,谁都不好惹,谁都惹不起。
不过,从感情上来说,土耳其与德国同病相怜(在一战中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一战后都受到协约国的严厉惩处),从利益上来说,土耳其与德国没有利益冲突。因此,在二战中,土耳其与德国维系着较为良好的关系,还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暗中输送了大量能源物资给德国。
不仅如此,土耳其还一度观望苏德战争局势,认真研究当德军击败苏军后土耳其加入轴心国阵营的可能性。如果不是苏联军队赢得了苏德战争,搞不好土耳其早就变成了轴心国成员。
对于土耳其搞的这些小动作,苏联洞若观火,心知肚明。1945年初,当苏联军队在东线高歌猛进,对德军进行穷追猛打之际,苏联人向美国、英国提出,虽然土耳其没有参战,但暗地里帮助德国。战争结束后,应该对土耳其追究战争责任。说白了,就是要将土耳其作为战败国看待。
这对于土耳其来说,绝对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样的坏消息。二战打了6年,我一兵没派,一枪未放,怎么就成了战败国呢?我岂不是比窦娥还冤枉?
然而,国际社会奉行丛林规则,一切都以强者的意志为准则。苏联在苏德战争中力挽狂澜,打败了强大的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日益上升。实际上,在二战末期召开的多次重要国际会议上,苏联已经挤掉了英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双雄”。如果苏联一定要将土耳其列入战败国,美国、英国都是无话可说。他们也犯不着为了一个区区土耳其,来得罪苏联。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
怎么办呢?土耳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1945年1月25日,在土耳其官方的授意下,土耳其著名媒体《新黎明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社论,这篇社论的作者是土耳其著名新闻人亚尔钦。
亚尔钦在这篇文章中,鼓吹了一番土耳其在二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土耳其在1941-1942年曾坚如磐石般地在纳粹的波涛中砥柱中流,从而拯救了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亚尔钦表示,土耳其将继续在战后与英国一起投身反苏潮流:“今天,土耳其准备一如既往,以同样坚强不屈的精神来抵抗目前威胁地中海地区的‘托洛茨基’运动。面临这种危险,英国和土耳其必须同生死、共存亡。”
亚尔钦三言两语将土耳其与英国绑在了一起。如果这些话还不能打动英国的话,下面就是一番狠话了:“土耳其认为,如果它摒弃英国的友谊和支持,它就将丧失它的独立;但是同样,如果英国中断了它同土耳其的紧密友好关系,它就将失去其在中东的地位。”
听懂了吗?意思是说,我土耳其可以灭亡,但临死要拉一个垫背的,我土耳其死了后,你英国也别想在中东地区有好日子过。这是典型的“你不让我高兴,我就把你拉下水”。
英国又是什么想法?
众所周知,英国在19世纪是当之无愧的“日不落帝国”,但到了20世纪,随着美国、德国、日本的崛起,英国的势力范围遭到列强的吞食,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中东地区当时还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可美国、苏联都在一边虎视眈眈。英国承担不了丧失中东地区的后果。
英国收到土耳其发出的信号后,经过了一番权衡利弊,最终向土耳其发出了友好的信号。1945年2月20日,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奉命向土耳其发出正式通知:联合国家阵营只承认1945年3月1日之前对德国宣战的国家之宣战为合法。
土耳其心领神会。当时,土耳其议会正处于休会状态,按照正常情况,要到3月5日才复会。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土耳其议会立马宣布复会,并在2月23日召开紧急会议,全票通过宣战决定。当日,土耳其不仅向德国宣战,还向整个轴心国宣战,从而获得了一张加入同盟国的宝贵“船票”。
就这样,土耳其通过一番神操作从战败国摇身变成战胜国,并在战后成为西方抵抗苏联阵营的前沿阵地,还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中东地区除了以色列之外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上一个: 亚洲四大平原是哪些?
下一个: 肥之战是怎么回事?有何历史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