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上苇
《经籍志》系撰者清理隋唐内府藏书所得,著录存佚及释道书籍共有6520部、56881卷,因为囊括了海量的经籍图书目录,所以最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清代学者姚振宗称誉之为“自周秦六国、汉魏六朝迄于隋唐之际,上下千余年,网罗十几代,古人制作之遗,胥在乎是”。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另一部则是《汉书·艺文志》。《经籍志》是在《隋大业正御书目》的基础上,并参考王俭《七志》以及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编成的,它最早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其实《经籍志》还收了佛、道两类,确切地讲是六类)。古人所谓“七略四库”之书,即指《汉书·艺文志》据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等“七略”分类辑成之书,以及《隋书·经籍志》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辑成之书。
由于《经籍志》在古典目录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清代以来考补疏证者也有十家之多,故影响极大。
《天文志》之所以被吐槽,则是因为它的主要撰者名声太大,乃是唐朝第一号大神仙李淳风——他同时也是《晋书·天文志》的撰者,坊间传说《推背图》也是他不务正业的作品。
由于从事钦定工作期间心有旁骛,所以大神仙的《天文志》漏洞颇多,有些错误甚至极其低级,让后人因仰之弥高而失望愈大。
后世有好事学者抱着《隋书·天文志》挑刺,轻轻松松就给大神仙找了14条错漏,还条条都是硬伤,兹举两例——
比如说《天文志》载“(梁)大同三年三月乙丑,岁星掩建星”,以为“其七年,交州刺史李贲举兵反”之兆。然而这位谋反的“万春国”主李贲只不过交州一地方豪强,时任交州刺史乃是萧谘,《梁书》《陈书》均记录得十分清楚。足见大神仙读书是不大认真的。
又如《天文志》载“陈武帝永定三年(559)九月辛卯朔,月入南斗”以为“后二年,帝崩”之兆,这又是大神仙在瞎胡闹。
陈霸先去世是关乎南北兴衰的大事,为各国关注之焦点,《陈书》之《高祖纪》《世祖纪》,《北齐书·文宣帝纪》《周书·明帝纪》都有详文,恰是永定三年,而非“后二年”。
大神仙吃着皇粮干钦定的正经工作尚且如此多错漏,也就无怪乎《推背图》老闹事后诸葛亮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