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志斌
其实这事,真不能完全怪欧阳修。
欧阳修生于真宗景德年间,于仁宗天圣年间出仕,当时已经是北宋中期了。那段时间里宋代“祖宗家法”日趋成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日后愈演愈烈的“三冗”问题彼时虽然已经露出了苗头,但尚未激烈到足以引发巨大变革的程度。而另一方面,唐末五代通过肉体消灭的方式基本摧毁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北宋初期大开科举,为普通士子提供了难得的晋身之阶,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第一次成了主角,他们迫切地需要新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后人将这套新的思想与理念称为“宋学”。
所谓“宋学”,可以被理解为“宋代儒学”,或是“宋代学术”,其特点是强调儒学的实用价值,强调通经致用,以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宋学的思路和观点与强调训诂的汉代儒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者们认为,宋学正是以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以来的章句之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宋儒不讲究寻章摘句、死抠字眼的笨功夫,他们追求的,是用文章来讲述道理,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而欧阳修,正是宋学的创建者之一。
所以对欧阳修来说,《新五代史》中是否存在史实错误,关系并不是很大;但道理有没有讲到位,影响却很大。在欧阳修看来,所谓史实,应当为他的观点和道理服务,只要观点正确,那么就算有些许谬误之处,也是没关系的。反过来说,假如一部史书仅仅是记载了一些史实,而不能“垂劝戒,示后世”的话,那么这部史书——比如说,《旧五代史》——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上一个: 史书记载日常琐事,会拉低档次吗?
下一个: 元朝旧臣张昶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