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事繁杂、编纂者资质有限:为什么《元史》进展却飞快?

作者:未知点击量:271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郭晔旻

实际上,在史事繁杂、编纂者资质有限的情况下,之所以《元史》进展如此之快,与明太祖朱元璋是脱不开干系的。按理说,明军攻克大都之后,顺帝北走大漠,明朝的统一大业远远没有完成,残元的统治机器尚在,长城沿线及西北、西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仍为元朝残余势力占据。国家尚在戎马倥偬之际,若从简单的“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史学目的出发,没有必要这样仓促,在丝毫不具备修史条件的情况下强行上马。何以明太祖如此急不可耐?

这恰恰是因为朱元璋要给当时看似“未亡”的元朝,来个“盖棺论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元虽亡国,事当记载”。这就意味着,在此时编纂《元史》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务”,用来宣布元朝的气数已尽,昭昭天命已经归于大明,从元顺帝到当时其他几个割据势力(比如割据四川的明夏政权)都应即刻稽首归服。

史事繁杂、编纂者资质有限:为什么《元史》进展却飞快?

出于这种功利的政治动机,对于朱元璋来说,相比史书质量好坏,《元史》的尽快问世才是当务之急。对此显得很有利的一个条件是,明军北伐大都时,获得了元政府官修的《十三朝(太祖至宁宗)实录》《经世大典》《大元一统志》《功臣列传》等重要材料。历朝实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经世大典》也记载了蒙古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制度,反映了元初至文宗朝(1328—1332)的典章制度沿革。这样一来,朱元璋干脆指示,“即旧志成书”,也就是依照实录与《经世大典》等书来写。

但皇帝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等材料由元大都送到南京,在时间上不会有过细检阅加以研讨的余裕,而只能是立即照抄照搬进行编纂。书稿完成后,经朱元璋亲自审稿,未经修订,便匆忙刊刻。所以清代的赵翼就为宋濂等人开脱,“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首尾完具”,已属不易了。毕竟,是不可动摇的天子意志催生了《元史》这个“早产儿”。

上一个: 将杰出女性写入史书:《后汉书》中的巾帼英雄

下一个: 唐宪宗李纯被人杀害后 凶手为什么能逍遥法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