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战火未熄而《元史》竟成。这满足了朱元璋的政治需要,却给《元史》本身留下了极大遗憾。
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缺漏。就整个蒙古帝国而言,前期历史无疑更加波澜壮阔。铁木真以孤儿寡母起家,竟能一统漠北草原建号称汗。其几代继承人皆能锐意开拓,蒙古铁骑马蹄所至,俱为版图。到了元世祖忽必烈之世,蒙古帝国已然成型,因此改国号为大元后,除了统一南宋之外,大抵以守成为主。可是《元史》安排的篇幅偏偏“前轻后重”,而且极为过分。
以地位最重要的《本纪》而论,《元史》共有47卷,其中元世祖与元顺帝就占去了一半(共24卷)。如果说这是因为此二帝在位时间均超过三十余年,因此资料丰富的话,后期元帝如泰定帝(1324—1328年在位)、文宗在位时间仅四五年,却各占二卷与五卷就显得不合情理了——如果与“列祖列宗”的《本纪》相比的话。元太祖成吉思汗纵横驰骋,威名如雷贯耳,结果他在《元史》里只有一卷,还要与十世祖以下诸位祖先“共享”。元太宗(窝阔台汗)与元定宗(贵由汗)更“惨”,居然被两人合著一卷,待遇还比不上总共享寿7岁,在位53天的元宁宗(1326—1332)!
如此一来,蒙古汗国初创时期的名臣宿将,在《元史》中竟多有遗漏。比如成吉思汗麾下有四名杰出将领,号称“四杰”,即博尔忽、木华黎、博尔术和赤老温。四人为蒙古汗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元史》之中,赤老温根本无传,博尔忽的传记也只有“事太祖为第一千户”一句,几与无传相仿佛。
“四杰”之外,成吉思汗另有“四犬”。其中的勇将者勒蔑曾经多次救过成吉思汗的性命。为此成吉思汗对他说,“以前我被蔑儿乞人围在不儿罕山时,你随你父来投靠我;这次又为我吸去瘀血,使我得了一条性命;我正干渴,你又舍命寻来干酪喂我,使我恢复精力。你对我的三次大恩,我将永远忘不了。”然而在《元史》里,者勒蔑也无传,其待遇与因为《射雕英雄传》颇有人气的哲别一样……
如果说,“四杰”“四犬”究竟只是臣下的话,成吉思汗的子嗣在《元史》中的处境又如何呢?成吉思汗正妻所生四子中,窝阔台身为“元太宗”,拖雷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父,在《元史》中各有属于自己的《本纪》与《列传》顺理成章。相比之下,长子术赤的列传只有240多字(其中大部分篇幅还在描述术赤后裔即金帐汗国诸汗世系),已过于简略,而次子察合台在《元史》中更是干脆无传!倒是他的四世孙秃剌因为在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时阴谋叛乱而青史留“名”,这才连带引出了自己的祖宗“太祖次子察合台”,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甚至震动当时整个亚欧大陆(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北非)的蒙古汗国三次西征,所谓“国初平定部落数万里”,其攻守交战经过及战后处置,在《元史》也未予以专文记载,仅有散见于本纪和列传中的零星概略,茫然“如堕云雾”。无怪乎魏源会感叹“世祖以前四朝(即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失于荒陋”了。对于这个严重缺陷,《元史》编纂者们其实心知肚明。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太祖本纪》的末尾承认成吉思汗“其奇勋伟迹甚众”之后忙不迭为自己辩解:“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记载云”。
今天看来,这番“洗地”完全失败。真的是失于记载吗?并不是。14世纪早期,伊利汗国的拉施特就将蒙古汗国的早期历史写入了名著《史集》。如果说这尚可用伊利汗国远在西亚,《史集》又是波斯文所作,未传入中土尚情有可原的话,《元史》编纂团队漏掉《蒙古秘史》就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了。
大约在13世纪中期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承载中世纪蒙古历史文化的最重要一本典籍——《蒙古秘史》已经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这本书记载了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先祖的早期历史,因此成书后一直秘存于蒙古(元)宫廷之中,严禁外传。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最后这本书肯定落到了明朝方面手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书的蒙古文原件已经散佚,流传下来的版本反倒是明代的汉字本蒙古语教材《忙豁仑纽察脱察安(“蒙古的秘密国史”)》——把蒙古语原文作为正文,采用汉字注音,以方便汉人学习蒙古语的发音(每节之后附以汉文总译)。设使宋濂与王祎等人早早知晓此书的存在,《元史》为人诟病的“开国功臣,失之疏”问题或许能够缓解不少——要为仓促草率负责的,当然还是朱重八。日后《四库全书总目》对《元史》的看法就是“不在于藏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