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音频系AI合成
以下文字版
大家晚上好。最近几年,央视推出了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比如《国家宝藏》,和正在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这些节目是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出圈”的呢?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田沁鑫带来了关于如何构建北京前门东区“双演”生态的提案。他认为,北京前门东区是古都旧城重要的历史片区,较为完整的保留着独特的弧形和南北走向胡同肌理、北京南城传统的建筑形态和不规则院落。自明清以来,前门东区一直是北京民俗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历史街区之一,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精粹、城市发展的记忆。区域内的剧场资源丰富,为实施“双演”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为此,田沁鑫建议在北京前门东区,以实施“双演”融合为抓手,集聚优秀文艺创作团体、演艺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类社会资金,吸收借鉴国外演艺成果,共同打造一个集线下演出、线上演播于一体的“试验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家都很关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用文艺助力新时代,迈向文化强国。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田沁鑫的节目为什么会广受好评呢?
在田沁鑫看来,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始终充满文化创新的能量和动力。《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开启,是将戏剧的传统美学融入电视创作的积极探索。节目能够如此受欢迎,重要原因是挖掘出了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并让它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
从《故事里的中国》到《典籍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发生了延续。《故事里的中国》运用了三个舞台空间的结构,设计了一个小型片场式的多空间演剧方式。这一形式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延续了下来。
在《尚书》这一期,一号舞台是主舞台,主要展现“大禹定九州”等大场面,二号舞台是伏生的书房,三号舞台上层是大禹治水的空间,下层是伏生幼年读书的地方。这样的设置,既能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于是,当伏生吟诵“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时,抽象的古语化作了动态故事,镜头摇向另一个舞台,周武王带领军队牧野宣誓,“救黎民于水火,这就是天意。”观众明白了为什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想到2000年前的古书中就有这么伟大先进的思想,也就理解了《尚书》的珍贵。
而将典籍与电视艺术、舞台艺术融合的过程,最难的是如何在生动的故事中突出典籍的思想性,保留好“双手奉上”的仪式感。无论是护书人为什么要护书,还是写书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必须要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从而深入浅出地串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避免因庄重严肃而晦涩无趣。在舞台上进行呈现的时候,人物互动、场面调度以及许多起承转合的环节,也都是在前期的创作中就要把握好的。
此外,《典籍里的中国》在艺术和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常常昼夜奋战,不完美就返工,毫无怨言。将我深爱的中华文化和我认识的东方审美进行一个总结式的表达,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事,所以无论再苦再累,我都觉得非常幸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国家话剧院将筹备“红色演出季”,让主旋律文艺作品更好看是努力的方向。预计将为观众带来反映公安题材的《英雄时代》等等。
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中华艺术的精神风骨,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物”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积极运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术手段,让传统题材作品既葆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中华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坚定的自信。让作品启迪人心、传续文化,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壮志情怀。
刘颖颖韦衍行:“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跨界讲好中国故事,‘典’亮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