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宣告覆灭。
不过,在那以后,依然有不少武装力量活跃在各地,继续与清军作战。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是捻军。捻军从1852年在北方涌现,到1868年才被平定下来。15年时间里,捻军出现了不少名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梁王张宗禹。
张宗禹是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涡阳县)人,是捻军创办人张乐行的族侄。张宗禹家庭环境不错,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之家,但家里还是有1000多亩良田。1852年,张乐行在雉河集发动“十八铺聚义”后,张宗禹放弃了读书,投奔张乐行,成为他的师爷,为他出谋划策。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显而易见,张宗禹不是一个满足于在后方当师爷的人。很快,张宗禹就到一线战场冲锋陷阵,并以英勇善战屡获升迁,成为一名担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那时候,太平军主要在南方活动,捻军主要在北方活动。他们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过多次配合作战,张宗禹还因为表现突出获得过太平天国的封爵。1864年春天,天京危在旦夕,张宗禹奉命率部南下支援,可惜被僧格林沁亲王的蒙古骑兵,以及鄂军、豫军、皖军拦截住,功亏一篑。
天京陷落后,张宗禹率领捻军和太平军余部,继承太平天国的遗志,在北方奋勇作战。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为了表示与太平天国一脉相承,张宗禹使用了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爵,被封为梁王。此外,赖文光被封为遵王,张禹爵被封为幼沃王、任柱被封为鲁王。
清廷调兵遣将,企图将张宗禹所部全部歼灭。1865年,僧格林沁亲王率领蒙古骑兵对张宗禹所部发起猛攻。僧格林沁是一名身经百战的猛将,曾经俘获过太平军名将林凤祥、李开芳,被称为“清朝最后一名马背上的王爷”。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面对僧格林沁,张宗禹没有慌张,也没有与他硬碰硬地作战,而是利用捻军机动性强的特点,采取了“打围战术”,在北方平原上纵横奔驰,诱使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跟随在自己背后疲于奔命。张宗禹非常聪明,进入山东作战后有意奔向直隶地区的边界,将清廷吓了好大一跳。清廷担忧张宗禹重演当年太平军北伐的一幕,责怪僧格林沁作战不力,纵捻北来。
僧格林沁暴跳如雷,失去了一名统帅应有的冷静,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对张宗禹狂追猛打,以至于将主力部队远远甩在后面。张宗禹见时机成熟,在山东曹州设下埋伏,对僧格林沁进行伏击。此役,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一名捻军小将张皮绠斩杀于麦田里。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僧格林沁之死,让清廷如丧考妣。此后,清廷失去了最后一支倚重的八旗军,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1866年,清廷在派遣曾国藩进剿未果的情况下,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统一率领湘军和淮军,一起围攻张宗禹。张宗禹与赖文光决定分开行动。一支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甘地区,是为西捻军;一支由赖文光率领,依然在中原地区作战,是为东捻军。
张宗禹率领3万多西捻军进入陕甘地区后,面对武器装备、人数上都占优势的湘军、淮军,从容应对,丝毫不落下风,反而将李鸿章戏弄于股掌之上,狼狈不堪。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1868年,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遭到淮军打击,举步维艰。张宗禹见此,以“围魏救赵”之计,马上挥师东进,渡过黄河,直奔京城而来,兵锋抵达河北保定,最远已到卢沟桥一带。清廷惊慌失措,紧急调动各路大军进京勤王。
遗憾的是,由于赖文光兵败被俘,东捻军覆灭,张宗禹的军事行动变得毫无意义,反而有自身陷入清军重围的危险,只好南下山东。
在这场战役里,李鸿章被清廷严词诘问,以救援不力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爵位。
此后,李鸿章、左宗棠打起精神,对张宗禹进行围攻。当年6月,张宗禹在山东与湘军、淮军多次交战,均告失败。6月28日,张宗禹在撤退途中遭遇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伤亡惨重。张宗禹仅带20余人突出重围。
僧格林沁,戏弄李鸿章,下落成谜"/>
战后,李鸿章奏报朝廷,称张宗禹落水而亡。但是,左宗棠针锋相对,说张宗禹落水而亡的说法缺乏证据。两人为此争论了好大一阵。
《清史稿》的说法是张宗禹下落不明:“茌平之战,全军溃败。(张宗禹)率十余骑突围而出,不知所终。”《沧县志》则说张宗禹在附近隐名埋姓,活了20多年:“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变姓名为童子师,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宗禹也。”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