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明朝重要的小弟,明朝也是朝鲜的父母之邦,关于两国的关系,国人一向有误解,总觉得明朝是冤大头。其实要论交易的艺术(收保护费的手段)从朱元璋朱爸爸到魏忠贤都是行家里手,虽然他们不写书,但水平是比川某人还要高不少。
朱元璋朱爸爸当年打天下就凭一个碗,到28岁时就打下了南京,40岁就攻克了元大都,堪称14世纪创业第一人,和他比起来帖木儿的创业能力都是渣。这么一个白手起家的人物,自然是只有他占别人便宜,自己从不吃亏的主。朱元璋对高丽和朝鲜的印象也很不好,高丽是元朝、北元的盟友;而李氏朝鲜的创始人李成桂又被他当做是弑君的乱臣贼子,因此对收取朝鲜国号使用权上非常认真。朱爸爸六年时间内就要走了高丽王国“黄金10400两、白银62000两、布匹65500匹、马7583匹”,李氏朝鲜建立后按照每年100两黄金、750两白银的份额上供。那么当时朝鲜本土能产出多少金银哪?14世纪末、15世纪初朝鲜可是冶炼百两白银都要上报朝廷,正式记录在案,1407年朝鲜朝廷特意给出了下面的任务“采银军三十名,役满一朔,则可炼十两,一年则可至百两”,1408年朝鲜“泰州所采银五十三两”甚至要专门上报。15世纪初明朝政府给朝鲜国王的回礼则是“所取马三千匹,已陆续送到,今赐王花银四十个,每个重二十五两,计一千两”(一般是每年1000两白银),1409年更是就赏赐了“黄金一锭、白银十锭”,朱爸爸6年内褥的朝鲜“羊毛”可是足够朱老四赏赐上百回(习惯是一年三贡)。朱爸爸可以说直接薅光了当时朝鲜的金银储备,为了凑明朝的份子,朝鲜甚至连佛像都不放过。
在朝鲜的再三哀求下,到1429年明朝才不要朝鲜进贡金银。但到了16世纪,随着日本发现了众多银矿,朝鲜的银子又多了起来,燕山君不惜重金到明朝烧钱的行为也让明朝使臣重新把目光对准了朝鲜。壬辰战争时期,朝鲜使臣拿着上百两银子就跑到北京要支援,而万历皇帝则烧掉了数百万两白银当局军费,从来不想吃亏的万历大怒,要跑到朝鲜开发银矿。由于他的开矿太监名声在外,朝鲜反复哀求,才没让他计划得逞。万历不开心后果很严重,偏偏光海君继位时也触犯了明朝的政治正确,光海君为了能上位就只有大出血。他先后向明朝上缴了十万两白银,为了完成册封大礼更是一次向太监刘用送礼6万两。
此后这就成了惯例,明朝的清流使者到朝鲜一次就要了7万两白银(“上年诏使时用银之数,虽至于七万余”);为了不给九千岁丢人,魏公公的亲信太监更是开出了一天一万两银子的高价。这些银子几乎就是朝鲜全年的白银收入,到1656年朝鲜也不过“太仆所储银子,将至五万两”,为了换取白银,朝鲜政府甚至不得不按照每三结土地征收一匹布的极限方式进行全民大融资(这事没成,后改为7结征收一匹布,朝鲜内部的兑换价格是一匹布价值2两白银)。除了应对大明天使,朝鲜还有为毛文龙的部下买单,这笔钱占到了朝鲜政府开支的三分之一。
明朝是救过朝鲜,但明朝君臣的威风,朝鲜人也是铭刻在心,和明朝君臣比起来,建国同志的收费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