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朝词人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作者:未知点击量:808  来源:历史知识网

秦观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词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一生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官至国史院编修。

1100年,秦观病逝于藤州(今广西省藤县)。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秦观去世后,子孙后代居住在江苏扬州、常州等地。南宋末年、元朝初期,秦观有一支后人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今天的上海黄浦江畔。

1296年,秦观的七世孙秦良颢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秦裕伯。当时,在秦良颢几代人的努力下,秦家已成为当地拥有大量田产和房产的大家族,人丁兴旺,以至于后来产生了一个老地名“秦家行”。只是现在秦家行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无踪了。

秦裕伯家境宽裕,衣食无忧,却迟迟没有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直到1344年,秦裕伯才考取进士。这一年,他都48岁了。秦裕伯步入仕途后,历任湖广行省照磨、山东高密县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行台侍御史等官职。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1354年,由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分崩离析,秦裕伯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加上需要照料年近八旬的父母,便辞掉官职,回到了上海老家。

秦裕伯没有预料错。很快,朱元璋率领大军攻占了江南地区。朱元璋为了安抚当地老百姓,起用了不少当地的士绅担任官员。朱元璋听说秦裕伯的名字后,派人征召他出来任职。可是,这时候秦裕伯母亲去世不久,需要在家守丧,因而拒绝了朱元璋的征召。

朱元璋没有死心。1368年,朱元璋创建了明朝后,几次三番下文,征召秦裕伯当官。朱元璋的言辞越来越严峻,甚至威胁“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并不怕死,却担心殃及家族、桑梓,只好在72岁高龄应征出山,到朝廷里供职。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秦裕伯到朝廷后,历任翰林侍读学士、治书侍御史等职。1370年,明朝第一次开科取士,秦裕伯奉命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一起担任京畿地区的考官。考试结束后,朱元璋将秦裕伯派任为陇州知州。陇州即今天的陇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州路程遥远,旅程艰辛,对于已经74岁高龄的秦裕伯来说,无异于一次生死考验。秦裕伯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辞掉了官职,返回了上海故里。

1373年8月8日,秦裕伯病逝于上海,享年78岁(虚岁)。

对于秦裕伯的辞官和去世,朱元璋惋惜不已。他叹息说“生为我忠臣,死当卫我土”,将秦裕伯封为上海县的城隍神,即“上海邑城隍正堂”,并封爵为“显佑伯”。从此,上海的民众开始供奉秦裕伯。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城隍神承担着守护神的角色,保佑一方平安。在老百姓心目中,城隍神属于阴间的“阴官”,与阳间的“阳官”一个级别。上海县的城隍神,相当于上海县的县令。老百姓受了冤枉,会将城隍神作为最后申诉的地方。上海县令也承认,本地有一位地位相等的同僚。每位上海县令赴任之前,还会专门到城隍庙拜一拜城隍神,乃至于住宿一晚“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拉近与这位同僚的关系。

秦裕伯作为上海县城隍神,工作干得怎么样?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从明朝以来,上海及其周边风调雨顺,城泰民安,没有遭到比较大的灾难。清朝初期,剃发易服令之下,扬州、嘉定等江南城市都受到大规模杀戮,给老百姓带来重重灾难。只有上海避免了灾难。民间传言,是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万千老百姓。

从此,上海当地民众对秦裕伯更加敬重。城隍庙的香火越来越旺盛,庙舍不断扩建。

到了清朝晚期,秦裕伯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保佑海上安全。

晚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出现淤泥堵塞,使得江南地区的漕粮难以通过运河运送到京城,改成了海运,用船只装载着漕粮,从海上运到京城。1872年,一队装载着漕粮的船只在黄浦上航行时,突然遇上浓雾,难以前行。就在这时候,浓雾之中出现了印着“秦”“裕”“伯”字样的大灯笼,引导船队摆脱大雾的纠缠,迅速沿海北上,按期抵达京城。

同治皇帝获悉后,将秦裕伯钦封为“护海公”,希望用他的力量保佑海上南来北往的船只。上海道台应宝时立即号召上海士绅踊跃捐资,将上海县城隍庙进行扩建。此后,只要有船只进出黄浦江,船主或押船官员一定会到上海城隍庙烧一炷香,祈求秦裕伯保佑一路顺畅、平安归来。

宋朝词人<a href=秦观的后代,怎么变成了上海县的城隍神?" />

现在,上海城隍庙经历几百年风雨后依然存在,成为国家4A级景区。

上一个: 苏轼初次做官,如何让领导、同僚甚至百姓都赞不绝口?

下一个: 上古传说中的神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