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一文人,在中共早期的文化宣传(引领)领域浸淫经年,以其文笔、学识,民国文化圈交往,原本可以同茅盾、夏衍、周扬,周而复等这些文学文艺理论大家一样,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然而,他没有。在风雨飘摇,血流成河的年代,他只身进入了隐秘世界,在黑暗中,成为了一代红色间谍大师,他就是潘汉年。
1931年,潜伏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创,一次可怕的“地震”。而“震源”就是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的顾顺章被捕后,迅速投向敌营。作为中共最高层面的干部,更是作为执掌中共情报保卫系统的首脑人物,他掌握着当时中共的核心机密以及几乎所有高级领导的行踪。在仓促中,中共预埋在国民党内部的内线(即著名的“龙潭三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光火石之间,不惜暴露,但挽救了中共中央精干力量,使得红色火焰得以继续在黑暗中烁烁燃烧。
斗争依旧要继续,而用于斗争的那把锋刃却需要重新锻造,中央特科需要浴火重生。潘汉年,一个从未接受过专业特工训练的中共宣传系统领导人就这样被选中,接替陈赓,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宣传部文委书记,左翼文化总同盟中共党组书记)任上紧急调入中央特科,成为特科核心部门中央特科二科(情报科)的掌门人。
彼时,在靠近法租界的上海郊区的一间房间(中共秘密联络点)内,后来成为新中国军工泰斗的,时任潘汉年助手的中央特科资深特工刘鼎及其夫人吴先青(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女谍”,然而,不幸的是,惨死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陪同潘汉年完成了与陈赓(化名王庸)的工作交接。
二科,曾经在陈大将的指挥下,叱咤风云,创造了中国特工史上的情报搜集奇迹。但却因为顾顺章的叛变,几乎所有的外勤因为顾顺章认识和指认,不再公开露面,最有作用的内线(龙潭三杰,宋氏兄弟,杨登瀛等)都撤离或者被俘,那些云起龙骧,左右逢源的成绩都变成了历史尘埃。不得不说,潘汉年接受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二科,这个曾经以笔杆为武器的文弱书生,将重新打造一把黑夜中的“红色锋刃”。
中共国际情报战线先驱吴先清
面对着顾顺章叛变后,中共在上海的各个高级机关和高级干部接连被国民党破获的不利局面,中共中央为了振奋士气,也为了让世人知道,中共党人是打不垮的灭不完的,重建的中央特科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就是“锄奸”!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快速刺杀的方式镇压敌手阵营中对中共活动构成严重威胁,地位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如此来消除自己内部一些消极影响,且给敌手的嚣张气焰以沉重的打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刺杀行动如为“兵马”的话,“粮草”则就是可靠的情报。而在没有恢复情报网的情况下,潘汉年唯一可倚赖的便是他的助手,二科副科长刘鼎。而且,刺杀对象的认定包括对象行踪则需要二人亲自所为,可以说,从无有处着手。
二人首先将目标范围锁定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或者淞沪警备司令部。对中共的侦察,破坏,杀人几乎都是这两个部门完成的。具体对象找谁呢?级别太高的,安全级别也很高,很容易打蛇不成,反被蛇咬;级别太低的,即便成功,其影响力也是式微,更可能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
刘鼎在某次办事的行程中,路过南京路,无意中路过王开照相馆,在橱窗中发现了国民党上海军政要人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立即让刘鼎发生了兴趣,他便是时任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督察长的王斌。须知,这个督察长算是国民党在上海的高层干部,而且,他和租界的合作很紧密。租界,作为旧中国的“国中之国”,其治安,警事管理并不归当时的中国政府管辖,也因此,彼时大多数中共中央的机关和高级干部都栖身于租界之内。而在租界内破获中共机关和抓捕中共要犯,则需要引渡。这个王斌就是处理此类事务的国民党高级特务。
刘鼎当即找到潘汉年,向其汇报,并且建议将这个王斌作为镇压对象,其身份和对中共的杀戮都符合中央的要求。潘汉年接受了刘鼎的建议,并立刻在中央特科三人碰头会(即先生陈云,老板赵容,即康生;小开潘汉年)上予以提案,三人一致通过,随即报请中央,迅速得到了批准。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王斌的照片(行动人员要确认对象),包括其具体住址,进出交通工具,日常行走路线,时间等等。
第一件事尚好办,潘汉年派人直接去照相馆,冒充淞沪警备司令部人员,以给照片上相关人等加印照片送作纪念为理由,很容易就得到了合影,并且在自己的技术显影暗室内,完成了放大翻拍。
下面的情报完成却是一头雾水,最初用的是电话查询,冒充电话局给电话簿上姓王的(电话簿上只显示王宅、寓,公馆字样)一次次打电话,可是,电话簿上几百个王姓,这样做,又担心既搞不到真实的情报,还容易打草惊蛇暴露意图,遂放弃。
就在潘汉年无计可施的时候,一天按照习惯拿起报纸准备翻看的时候,突然受到了启发。过去他在从事文化宣传,和文化人士打交道的时候,常听到因为书籍出版的某某禁令,让版商印完的书籍不得出版而遭受损失,这样,很多出版界的人士就需要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文化稽查部门的官员去打交道。潘汉年想到了两位故交,也是上海滩文化界出版界著名人士,光华书店的张静庐和沈松泉。
事不迟疑,潘汉年立刻以叙旧的名义约请张、沈二人,很快,他们见了面(约见地点有两说,一说潘汉年去了光华书店;另一说则说潘汉年在一品香大饭店开了一个包间请二人吃饭)。席间,潘汉年似乎是无意中说起,为了生计,也想开个书店,就是不知道会不会麻烦,二位经理能不能有认识的政府高官给引荐一下。潘汉年过去文化人的身份给了他此时最好的掩护,张,沈二人丝毫没有怀疑,并且热心肠地给出主意,推杯换盏中,真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就是那么必然中的偶然,原来,这个王斌正是主管文化出版的国民党官员(分工是,市党部决定文化政策,淞沪警备司令部执行文化政策)。而张,沈二人与此人也常打交道,颇为熟悉。
潘汉年并没有急于索要更多的信息,为了不引起怀疑,这次就作为平时多日未见的老友叙旧一般散了席。过了几天,潘汉年再度去寻张、沈,除了谈及要开书店的筹备,又说了一个理由,潘汉年谎称有一位文友,因为“左翼”原因被捕,现在引渡到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希望张、沈给引见引见,希望王督察长高抬贵手。潘汉年原先左翼文化人的背景,对张、沈二人来说,原也不是秘密。既然是老友相托,无非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张静庐非常爽快地将自己知道的王斌地址、电话号码写给了潘汉年。并且还特意告诉潘汉年,王斌的行事时间不固定,但其在下班后,常去四马路的一个书寓(高级妓院),在那儿办理自己的事,或者叫手下来商议,或者受贿。并且又补充了一个细节,说王斌因为这两年日子过得安逸,花天酒地,胖得像个猪头。
潘汉年终于用迂回的方式得到了他想要的情报,立刻赶回去,就所获得的情报,开始展开外围观察,从王斌的住所开始。发现王宅附近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并不适合行动,周围活动的警察也很多,不便行动人员实施刺杀和撤退。
马上又对四马路进行勘查,那里有一条王斌上下班必经的龙门路,此区域又正是上海最热闹的区域,酒肆饭庄、旅店酒吧、百货游乐园,更有各色妓院与报馆共立,应有尽有,人多繁杂,车马喧闹。且弄堂纵横,四通八达,便于行动人员隐蔽和撤退。还是法租界,公共租界交汇之地。
潘汉年亲自带人沿着这个区域,在预设的线路中实地考察了好几遍,最后下定决心,报给特委(中央特科领导机构)和中央,得到了批准。
很快,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国民党要员,高级特工王斌就在龙门路,被中央特科“红队”一举击毙,而中共行动人员仍如当年一般,来无影去无踪,得手便全身而退。此事件再度引爆了上海滩对中共情报保卫人员的各种猜测,及传说。
顾顺章曾经夸下海口,他可以使上海及周边几个省市的中共重要机构彻底瘫痪,更别说,曾经是他参与打造和领导的中央特科。可是,中共党人的神奇就在于,用行动回敬了这个叛徒一个响亮的大嘴巴子。中央特科,在最快的时间里,便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
潘汉年,也完成了从书生到“匕首”的隐秘转变。从此世上少一妙手文章担道义的书生,却多了一个奇智纵横行暗夜的红色间谍大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