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位于西藏东部喜玛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交汇地带。
波密藏语为“波窝”,意为祖先。特殊的历史经历造就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区、又异于工布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淳厚的高原气息、浓郁的乡土特质、明丽的雪域色彩的独树一帜的民俗风情,和孕育它色彩斑斓、光怪陆离、风情万种、无与类比的自然环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波密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享有“最美的冰川”、“最大的桃花谷”,“雪域江南”美誉,更是今天很多旅人想往的旅游胜地”。
而就是在这如痴如醉的雪山环抱的绿荫之城,人们享受着和珣的阳光,陶醉于冰川之秀丽,已经很少人知道,祥和、迷人、繁荣,安康的波密今天,也曾在前进的道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扎木保卫战”,勾写了西藏历史上,我军军史上红色而浓重的一笔。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区进驻扎木(即现今的波密县),为解决办公、住宿之需,四区专门设计建造了三幢仿苏俄建筑风格的木质结构楼房,因其外观呈红色,因而称为“红楼”。扎木(波密旧称扎木)中心县委成立后,红楼便成为扎木中心县委的办公及住宿场所。
1956年,中央决定:西藏六年内不实行民主改革,实行适当收缩、精简机构、内调干部等政策。在当地百姓的恳求下,根据上级组织的决定,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留下了必要的人员(及解放军武装警卫)搬进红楼办公、住宿。
“六年不改”政策实施后,西藏反动统治集团为了永保其封建农奴制度,采取两面手法,一面表示欢迎中央这一重大决策,以争取时间;一面继续进行破坏祖国统一,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活动。他们与国外反华势力及邻省藏区窜逃来西藏的武装叛乱分子进一步勾结,互相利用,加紧策划西藏地区全面的武装叛乱。
1959年1月4日,武装叛匪突然调动三千余匪兵,分几路攻打扎木中心县委所在地,同时堵塞了波密地区通往其他各地的要道,“扎木保卫战”正式打响,后世称为西藏平叛第一枪。
在叛乱武装包围扎木中心县委的前夕,波密许木宗头人江村、普救寺代表扎西群培、活佛饶赛、民间艺人旺姆等人都搬进了县委大院,同解放军和地方干部职工一道参加了扎木保卫战。在县委副书记孟宪民老前辈(当时主持工作)的领导下,他们与叛乱分子进行顽强斗争,离墨脱最近的扎木,控制着川藏公路的要冲,被叛匪攻击时,解放军仅有一个排和40名机关人员,硬是和得到中情局空投装备的2000多名叛匪打了13天。
扎木保卫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保卫战前,群众纷纷前来县委报信。
保卫战过程中,白玛扎西等人深入到叛乱武装巢穴,侦察情况;江村等上层人士为首的随从人员共13人、县委干部办事人员13人、民警16人、报务员1人加上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参加了守县保卫战。
有两个小插曲:在战斗中,叛匪曾经散布谣言,说县委大院(即红楼)已经被打了下来,就在当地百姓人心惶惶之际,住在江对岸的桑丁村的老人扎西多杰振臂一呼,带领老百姓爬到山上,看见了红楼上红旗依然招展,谣言不攻自破。
另一个是,当时叛匪还拥有一门重炮,但只有一名叛匪会操炮。孟宪民老前辈即刻命令一名解放军神枪手干掉这名叛匪,三声枪响,这名叛匪炮手去撩阴间。这也给守城的军民以极大的信心。经过10多天时间的艰苦作战,坚持到了昌都军分区增援部队的到来,一举粉碎了叛匪的阴谋。该战役为西藏地区树立起“平叛必胜”的信心。
战后,党中央对守县英勇作战人员人授予了集体三等功,并对守县作战中表现突出的才旺贡布、米都玛、布弟玛、赤列等每人嘉奖了一支英式步枪。这说明,共产党、解放军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西藏人民之中,并预示着西藏的全面武装叛乱必然彻底失败。
红楼作为这场保卫战的指挥中枢,发挥了重要作用。“扎木保卫战”的胜利,固守了阵地,鼓舞了群众,树立了解放军平叛必胜的信心,而且拉开了西藏平定叛乱的大幕。1959年3月28日,周总理发布国务院令,责成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政府权力。
没有西藏平叛的胜利,就没有解放军全面进驻边防,没有西藏民主改革,就没有翻身奴农的全力支前。18军老军长张国华说过:没有藏族同胞支持,我们连战斗都无法组织。林芝军分区李春副司令员说得更直白:没有藏胞的支持,想取得反击战的胜利根本不可能。
岁月荏苒,这场保卫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原本三座建筑物的红楼保存下来最大的一座。
2013年,“红楼”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波密县的发展历程,也见证并记载了整个西藏的革命历史。
2019年3月,扎木保卫战前线总指挥97岁的孟宪民老人在合肥与世长辞。
曾经的三座红楼,只保留了最后一座。但“红楼精神”永远是祖国团结统一,奋发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