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特别是清朝末期,京城流传着“东富西贵”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东”,指的是东城;这里的“西”,指的是西城。清朝时期,东城是崇文门外的一大片地区,是富商巨贾居住的地方;西城是宣武门外的一大片地区,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
清末民初的史学家夏仁虎在《旧京琐记》卷八中记载:“旧日,汉官非大臣有赐第或值枢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门外,土著富室则多在崇文门外,故有‘东富西贵’之说。”夏仁虎是江苏南京人,以拔贡的身份步入仕途,在刑部、商部、邮传部当过多年的小京官,非常熟悉京城的人文习俗、风情掌故。他回忆清朝时期,如果不是有赏赐府邸或者入值军机处、内阁的汉人官员,大多数居住在外城的宣武门外面。有钱人家则大多数居住在外城的崇文门外面。由此一来,有了“东富西贵”的说法。
“东富西贵”是怎么形成的?
先来看“东富”。“东富”形成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指在崇文门外面住了许多六部的书吏。《清稗类钞·胥役类》记载:“司官欲检一案,每以属书吏,必援例,必检例案。而例案之堆积,高与屋齐,非熟手,末从得一纸。书吏皆世业,窟穴其中,牢不可拔,辄执例以制司官,司官末如之何,乃遂藉以售其奸,而皆得致富。都中有‘东富西贵’之谚,盖若辈多居正阳门东与崇文门外,恒多华宅……”
这是说,六部书吏虽然地位不高,权力不重,却非常熟悉业务,通过索贿获得大量不义之财,生活上非常奢靡豪华,在正阳门东与崇文门外修建了许多豪宅。
另一种说法,则是指崇文门外有许多商人。清朝时期,崇文门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货物都会汇集于此。朝廷在崇文门设立了税关,向官商人等征收商税。为了方便征税,清朝将内城9道城门的征税权力,统一归于崇文门:“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
长此以往,崇文门外变得繁华热闹起来,许多从事经商的富商巨贾,纷纷在这里置业、居家。
光绪年间,京城最大的“四大恒钱庄”:恒和钱庄、恒利钱庄、恒源钱庄、恒兴钱庄均在东城一带。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一度是富可敌城的富翁,住在崇文门外。曹寅获罪后,京城、江苏两地的家产、人口被雍正皇帝赏赐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隋赫德见曹家困厄,出于怜悯,将“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奴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再来看“西贵”。
清朝时,五府六部、七司三院都位于正阳门以内。在五府六部、七司三院供职的京官,大多数在离正阳门不远的宣武门外居住,方便上班。
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当了17年京官。17年间,曾国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租房子居住,租房子的地方大多位于宣武门外。按照曾国藩的个性,他也绝不会把房子租在崇文门外,与一帮富商巨贾当邻居。
1880年,左宗棠进京担任军机大臣之前,曾经拿出2000两银子,委托好友徐小云在京城给他买一座房屋,希望与京官们住在一块。徐小云没有买屋,而是在上斜街租了一座宅院,让他进京后暂时居住。上斜街位于宣武门以南,正是京官云集的地方。年羹尧、查慎行、龚自珍等历史名人都曾经住在这里。
外省官员进京办事、学子进京赶考,也喜欢住在宣武门外。宣武门外有许多明朝官员遗留下来的宅院,干净整洁,费用便宜,可租给官员、学子居住。如果学子囊中羞涩,还可以住在湖广会馆、山西会馆、番禺会馆、河南会馆等会馆场所。
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在京城当一名京官,住在宣武门外的烂缦胡同。1865年,谭嗣同出生于烂缦胡同。后来,谭嗣同进京参加戊戌变法时,住在浏阳会馆,在这里写下大量诗文、信札。现在,浏阳会馆已变成谭嗣同故居。
尤为难得的是,宣武门外地广人稀,风景秀丽,还有陶然亭、延寿寺等人文历史景观,是难得的世外桃源。
达官贵人爱好风雅,当然很愿意居住在宣武门外一带,以便随时与三五好友,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吟诗作词。
上一个: 为什么叫青岛,而不叫红岛、黄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