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11,《清朝史话》连载18,欢迎收看。
01、连儿子都不信任的康雍乾三帝
康熙为了乾纲独揽,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他的大儿子允褆,不是嫡妻所生,当然没被立为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立的是老二允礽。但是,四十七年(1708),康熙见允礽品行不端,恐怕自已得到隋文帝的下场,便废了他,把他关进了咸安宫。第二年,再次立他,但是,五十一年(1712),又一次把他废掉,依旧关押起来,从此,宣布再也不准谈什么立储之事。有个受宠的老臣叫王琰的,密劝康熙皇帝还是立皇太子为好,差一点被杀头。
雍正即位后,说:明立太子,容易引起太子骄傲;不立,则又不足以“系国本”。为了维系国本,而又杜绝骄傲和朋党,他于是立了一条家法:皇储密建。乾清宫上有块木匾,顺治皇帝写了“正大光明”四字。雍正即位后,便将皇储的名字写好,藏于密匣,塞在这块匾额后面,又密书密旨一道,藏在内府之中,供将来勘核。
雍正皇帝活了58岁,劳累过度,中风而死,接着便是乾隆登基。乾隆上台后,就焚香告天,发誓“若得在位60年,即当传位于嗣子。”
乾隆皇帝一共三次密定储位:前两个太子都先后夭折了,第三个便是第十五子嘉亲王颙琰。1795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乾隆便于9月宣布明年退位。第二年正月,乾隆也确实举行了内禅之典,宣布让位给颙琰即嘉庆皇帝了。从此,他自称“十全老人”、“太上皇"。
但是,这个大权独揽了六十年的老皇帝,仍自称“朕”;给皇帝的奏疏上“皇帝”二字只高二格,而“太上皇”则高三格;皇帝只称为“万岁”,太上皇却称“万万岁”;乾隆授予嘉庆大宝历,但是,每年颁朔仍以乾隆历。事无巨细,颙琰和朝臣们还得向他请示,到底还是他说了算。
02、设立军机处,剥夺内阁职权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不但向儿子要权,而且向臣子要权,把一切大权都统统抓到自己的手里。
努尔哈赤时,设有议政王大臣。一切重大事件,先由王大臣受理(会推立法),再呈报努尔哈赤。因此,大臣们颇为有权。皇太极上台后不久,就设立了“文馆”,他称帝以前一个月,更扩大了文馆的职掌,改为“内三院”(秘书院、宏文院和国史院),分散了王大臣们的部分权力。
顺治皇帝晚期,改内三院为内阁,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号称宰辅。鳌拜专权时,虽然恢复了内三院,但是康熙亲政以后,于康熙九年(1670)9月,又成立了内阁来承旨出政,什么题本、公文、仪政、大典,甚至《实录》的编纂,统统都归内阁,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进行,内阁还有权稽查六部。
康熙中期,又谕令成立南书房,叫几个翰林大学士亲承帝意、拟进谕旨,宰辅们的权力又被缩小不少,皇帝的专制又有一些增大。
雍正用兵西北之际,由于议政王大臣都是世袭的贵族,没有实际经验,早已不太熟悉军国大事;又由于内阁离街市近,人员又多,往返递奏本章容易泄露机密,所以,雍正下令把内阁中三四品以上字迹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学士,由太和门外的内阁里,调到隆宗门外(后又迁入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靠西的地方)来亲承旨意、拟发谕旨。
每天早展五六点钟,至迟也在八点以前,皇帝亲自召见他们,口授旨意,叫他们拟呈转发。忙时,晚上也召见。拟写完毕,先呈皇帝审阅,皇帝认可后,不经内阁,直交兵部捷报处,分快慢程度直接下发。快的,上面写有“马上飞递”四字,还限定每日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的更写有“六百里加紧”的字样,直接把皇帝的声音传达给下面的当事官员。
这个特别的秘书班子,初名“军机房”,后来才改名“军机处”。它最初只是内阁的一个分局、一个分支。担任秘书工作的人员,称为“军机大臣”,最初只管军事,后来逐渐也管政治大事。因此,皇帝利用这个机构,不仅亲操军令,而且慢慢地将一切政令也从内阁手中夺了过来。从此,内阁无权参与国家大事,形同虚设。
尽管内阁大学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军机大臣,就无实权。而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统、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节的简放,都逐渐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皇帝的巡幸、谒陵、驻园,军机大臣也无不跟随。西苑、圆明园以及慈禧以后的颐和园等处,都设有“军机堂”。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等,太监也不能待在旁边。这样一个机构,是绝对君权的有力支柱,对皇帝的绝对集权,实在是大有用处。所以,乾隆皇帝即位时虽然裁撤了它,但是,两年之后,又赶忙将它恢复。至此而后,它一直成为辅佐皇帝亲自行使强权的、设于内廷的常设机构,有清一代,各个帝王都不肯也不想取消它。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反而把议政王大臣取消了。
军机处的设立和议政王大臣的裁撤,加强了皇帝的专权。皇帝的一切命令,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不经兵部捷报处了,称为“廷寄”),下边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军机处直送皇帝的手里。这便使大权更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了。
军机处的要员,虽然比王大臣、内阁一般大学士,在用人、行政上有更多的奏请之权,但说了算的毕竟只有皇上。军机要员的权限,实质上不过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他们信守着的口号,只是28个大字: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样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03、博学鸿词科与地方控制的加强
在绝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皇帝之下,清代的中央机构有内阁(实权在军机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和院寺(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太仆寺等),分别执行皇帝的命令。
在地方,清代则设有行省和特别行政区。省下设道、府(或直隶厅、直隶州)、县(或厅、州);每省设巡抚(无巡抚,则由总督兼),每一省或数省设总督。
总督、巡抚之下,设布政、按察、学政、道员等官。特别行政区分顺天府(京师及近畿),盛京、吉林、黑龙江(满洲发祥地,光绪时改行省),藩部(新疆蒙古西藏)和土司四类。
各省(或数省)的总督、巡抚、将军(发祥地等),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等要员,都是皇帝的心腹、亲信,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州、县以下,乾隆时更加厉行保甲法:不论城乡,每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每户门上悬挂一牌,上书户主姓名丁数,同时登入官府册籍,厂、窑佣工和佃户,也附于牌甲之末或本户之下,如有反抗事件,一并连坐治罪。总之,控制得非常严密。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清朝皇帝又将八旗兵分散驻扎在北京、近畿和全国各地。有人统计:畿辅25处,东北44处,新疆8处,内地20处,都有八旗兵驻防。此外,各省还驻有绿营兵(汉族),西藏还设番兵(藏族),黑龙江则还设索伦兵。谁想反抗,就马上会受到无情的镇压。
清朝统治者还集历代刑法的大成,颁布了严酷的刑律。顺治三年(1646),朝廷颁布过《大清律》。乾隆皇帝时,又重修律例,制成了《大清律例》,分律目、名例、刑律、总例、比引等条例凡47卷、226门,《名例》律中载有所谓“十恶",规定犯了谋反、谋大逆等罪,任何赦令也不得宽免,连满族权贵也毫不例外。这就更突出地保障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都知道知识分子不进考场,讥刺朝政,对自己的统治不利。因此,他们一方面告诫皇族继承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政策,见了大学士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咸丰皇帝死前)。
此外,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罗致文人士子加入为清朝服务队伍的行列;另一方面,还特开博学鸿词(康熙时叫鸿儒,乾隆时改鸿词)科,把那些自命遗老或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或不屑参加科考而隐居山林却又有些威望的隐士,由大臣或地方官疏荐上来,皇帝直接面试,授给一定的官职,以便使他们就范。
康熙十八年(1679),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及学政等,一下就荐上来一百八九十人,由户部赏给月俸,由皇帝赐宴,然后齐集体仁阁考试诗赋,取中一等朱彝尊等20人、二等毛奇龄等30人,各授了翰林院的官职。考中的这50人,自然感激皇恩、春风得意,落榜的百余人,也无面目自命遗老孤忠、讥刺朝政。因此,康熙这一招,的确对清朝的稳定、皇帝的集权有利。
雍正于是也学着康熙的样子,于雍正十年(1732)下诏征荐,但还没来得及实行,他就于十三年(1735)死了。乾隆皇帝算是清朝第二次开科。乾隆元年(1736)九月,试被荐者176人于保和殿,首场以经解史,次场考诗赋,取中刘纶、齐召南等15人。次年在体仁阁考试,又录取了四人,各自授官有差。
乾隆十四年(1749),还通过明经科目的考试,录取了顾栋高等四人,都授予国子监司业的官。顾等因年老,尤其被乾隆皇帝宠眷。顾栋高年老辞官时,乾隆皇帝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美;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越两级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官。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谕曰:“儒林是史传所必须写入的,只要是经明学粹的学者,就不必拘泥于他的品级。像顾栋高这一类人,切不可使他们湮没无闻呵!”
于是,史馆里特别设立了《儒林传》的名目,来专门编写大知识分子的学术和生平。乾隆皇帝还叫齐召南常侍左右,后来,提拔他做了礼部的侍郎。
康熙、雍正、乾隆等帝,除了在北京招试“在野翰林”外,在巡视外地时,也随时注意搜罗。康熙皇帝南巡江浙,就召试诸生73人。乾隆皇帝下江南,也召录了85人;在巡视山东、天津和五台山时,召录了42人。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清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上一个: 镇江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