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燕赵”,现在当然指的是河北。而在唐朝时期,全国还没有产生行省制度,尚无河北这个行政区划。因此,韩愈文章里的“燕赵”,实际上指的是冀州。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在4000多年前,大禹创建了夏朝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为九州之首,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两个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两个直辖市,再加上河南省北部和辽宁省、内蒙古部分地区。
蔡沈《书集传》记载:“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意思是说,冀州是帝国的都城所在地,三面临河,被兖河、雍河、豫河围绕在中央。按照这一说法,冀州的范围相当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的全境,再加上河南省的北部、辽宁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140万平方公里。
在周朝时期,冀州这片土地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家,即燕国和赵国。而且,燕国的历史远远久于赵国。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燕国。
燕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诸侯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后,封了一大批诸侯国,其中将弟弟姬奭封到蓟地,创建了燕国,是为燕召公。有趣的是,燕召公本人并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留在都城辅佐周王。负责管理燕国的是燕召公的长子姬克。
立国之初,燕国一度向外扩张,吞灭了蓟国、孤竹、令支、无终等几个小诸侯国,疆域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北京全境,以及辽宁省西部地区。不过,在整个春秋时期,燕国表现得并不耀眼,还曾经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打得差点灭国。如果不是齐国及时伸出援手,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后来就没有燕国什么事情了。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开始崛起。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徕各方人才,吸引了杰出的军事家乐毅、剧辛,名相邹衍等人来到燕国。在乐毅、剧辛、邹衍等人的帮助下,燕国变得强盛起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284年,上将军乐毅率领大军进攻齐国,在5年内攻克齐国70余城,将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打得只剩下2座城池。
那时候,恐怕谁也不敢小瞧燕国吧?
燕国人非常有血性。公元前227年,燕国即将覆灭之际,太子丹还敢派遣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当然,此举也极大地刺激了秦国,使得秦国改变策略,率先灭掉了燕国。
我们接下来介绍赵国。
赵国脱胎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403年,晋国一分为三,产生了赵国、韩国、魏国。当时,赵国的疆域范围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的南部。
赵国的崛起始于赵武灵王时期。当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灭了中山国、林胡、楼烦等国,实力大增。后来,赵惠文王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任用了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一批贤臣良将,成为战国中后期与秦国并驾齐驱的北方军事强国。
战国中后期,魏国、齐国、楚国相继衰败。只有赵国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一争高低。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与秦国明争暗斗几十年,丝毫不落下风。当秦国在长平之战中重创了赵国后,赵国还能在邯郸之战中反咬秦国一口,并多次打败落井下石的邻居燕国。甚至在秦国已经灭掉赵国后,一名逃亡的宗室赵嘉还能联合燕国军队,在易水之西与秦国军队大战一场。
其实,燕国和赵国位于北方苦寒地带,人口稀少,资源贫瘠,还要经常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以及中原诸侯国家的吞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可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国和赵国民风彪悍,不畏强敌。在秦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历史进程里,燕国和赵国表现得非常顽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的“荆轲刺秦王”,名垂千古,家喻户晓。
所以,韩愈会在文章里感叹“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数千年来,燕赵地区走出了众多为国为民的英豪人物,如祖逖、张世杰、阎应元、郭守敬、霍元甲、佟麟阁等,为这句话写下最佳的注脚。
上一个: 为什么西汉定都西安,而东汉定都洛阳?
下一个: 俄罗斯与挪威为何争夺斯瓦尔巴群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