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重臣汪由敦墓背后的故事:传奇人生鲜为人知

作者:未知点击量:190  来源:历史知识网

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木干(原名“穆圲”)村边的山坡上,有一座建造宏伟、风景独好的墓园。墓葬面临清清的率水、背倚青青的峰峦,面积近600平方米,有三层拜台和石墓道。入口处伫立着一对7米多高的华表,神道两侧陈列着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等石像生。墓碑上以满、汉两种文字雕刻了谕葬碑文,这就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由敦墓(石刻)”。

1624930774686433.png

汪由敦墓园

墓主人汪由敦乾隆年间曾在军机处连续行走十二年,还曾署理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在吏部、刑部、工部都做过尚书,户部、礼部、兵部皆任过侍郎,被民间誉为“六部尚书”。这位乾隆重臣传奇的人生及卓越的才华,却鲜为人知。

汪由敦的家乡溪口,位于休宁县西南部,因地处率水与浙源两河交汇口而得名。这里山川秀丽,交通便捷,文风昌盛,曾是新安江上游的著名水埠,休宁西乡的重要物资集散地,还是全国农科教结合的发源地。

康熙三十一年(1692),汪由敦在常州出生,当时其父汪品佳在此经商,母亲龚氏为当地名族。康熙四十年(1701),汪由敦10岁时随父母首次回到故里。康熙五十年(1711),汪由敦离家赴杭州游学。先以商籍补钱塘县学附生,受学于吴垣甫,后入敷文书院学习,为时任浙江巡抚徐学梦赏识,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徐元梦赴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同偕汪由敦入京。雍正元年(1723),徐元梦担任《明史》总裁,遂推荐汪由敦以国子监生担任明史馆纂修官。史馆纂修官往往由翰林院官员担任,而汪由敦仅以监生身份参加纂修,荣耀一时。至雍正十三年(1735)《明史》全部定稿,汪由敦自始至终参与了《明史》修纂,其间他提出了诸多精辟的修史见解并被采纳,为修纂《明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主持编写了《大清一统志》《钦定盛京通志》《盘山新志》,先后担任《平定金川方略》副总裁、《平定准噶尔方略》总裁。

雍正二年(1724),汪由敦以浙江钱塘商籍参加殿试,高中二甲第一名即传胪,赐进士出身。此科正考官为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汪由敦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

汪由敦工作勤勉,记忆非凡,尤善撰拟谕旨,耳受心识,出即传写,不漏一字。乾隆十二年(1747),平大金川期间,乾隆口授方略,每日数千言,汪由敦皆援笔立就,无不当上意。乾隆十四年(1749),金川平,汪由敦因辛劳撰写谕旨有功,加军功三级,旋加太子少师,御赐“黼黻宣勤”匾额。乾隆二十年(1755),平准噶尔期间,汪由敦晨夕进见,夙夜不怠,撰写谕旨,议叙军功加三级。

汪由敦学问渊博,文章典章,被奉为韩(愈)欧(阳修)。他精通各类礼制,对各种大典安排得当,文章撰写得体,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其词约而旨深,后被乾隆皇帝列为“五词臣”之一。其诗文合集《松泉集》,被收录进《四库全书》。

汪由敦书法极工,其笔法秀润,深稳端劲,备受世人推崇。汪由敦去世后,乾隆皇帝命翰林院将其墨迹编排十卷并全部摹勒上石,赐名《时晴斋法帖》。记录圆明园盛世壮丽景色的珍贵彩绘图《圆明园四十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法军掠走,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有四十图题诗的书写者皆为汪由敦。汪由敦书法现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汪由敦楷书苏轼春帖子词轴》,表现其馆阁体书法点画工整、光洁平直、字形整齐之特点;该院另藏的汪由敦书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三十二体篆字书写,尽显其书法婀娜秀丽、端庄典雅之风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若能遵上理,万事尽嘉祥。”汪由敦手写的《孝经》,现被收藏于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此外,他还为韩愰《五牛图》、钱选王羲之观鹅图》、赵孟頫《心经行书册》等历代名人字画题跋。

汪由敦一生中曾五次担任会试考官、四次担任乡试正考官,提携选拔了众多人才,特别荐举了纪昀赵翼等一代名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时任吏部尚书的汪由敦慧眼识珠,推荐33岁的纪昀参与修纂《热河志》。当年秋,乾隆皇帝巡幸热河木兰围场,汪由敦奏请让纪晓岚伴驾扈从,以便实地考察了解。一路上,这位年轻的庶吉士沿途恭和了多首御制诗,颇受“天语嘉奖”,从此进入皇帝的视野,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乾隆十五年(1750),24岁的赵翼参加顺天乡试中举,其才华深得主考官汪由敦欣赏。同年冬,汪由敦推荐赵翼为礼部教习编写《国朝宫史》,后聘赵翼课其二子,并替其代草笔札。乾隆二十一年(1756)夏,在汪由敦的推荐下,赵翼入直军机处。时值朝廷平定准噶尔,军事文书往来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汪由敦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乾隆十五年(1750)六月,永定河决堤,汪由敦多次会勘永定河患。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他认定永定河水患系河水暴涨偶然所为,考虑到另开新河不仅劳民伤财,还毁坏良田,故从民生出发力陈清淤、疏通旧河。得旨遵行后,他还亲自督工至事竣,为直隶人民办了件大好事。

汪由敦有着深厚的桑梓情结,乾隆十七年(1752)秋,他主持倡建了京师休宁新会馆,以便为众乡人求学、会试创造更加优越的食宿条件,次年该馆落成后,他亲自撰写了《休宁会馆记》。“千家烟火水弯环,四面云林拥翠鬟。若为双溪图十景,晴岚霁雪仿荆关”,他饱含深情写下的《双溪绝句70首》,全面描绘了家乡的秀美风光与特色民俗。

乾隆皇帝外出谒陵,四方巡幸,汪由敦大都随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时任吏部尚书的汪由敦随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二月廿七到达杭州。乾隆帝念及汪由敦久离故土,特给假归籍,还命以户部员外郎随办部务的汪由敦长子汪承沆随侍父亲同归。三月初一,汪由敦由杭州程返乡探亲。三十多年来才回乡的汪由敦在短短几天里,谒祠祭扫,与老友叙旧,登门拜望长辈,慰问父老乡亲,还将平日俸禄及皇上赏赐所余千金捐入宗祠,并仿范仲淹“义田遗爱”,置良田百亩为帮扶后辈所用。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廿二,返回京城的汪由敦溘然病逝。乾隆皇帝赐陀罗卫以殓,亲临祭奠茶醊,著加赠太子太师,赐溢“文端”,入祀贤良祠。乾隆帝高度评价“吏部尚书汪由敦老成端恪,敏练安祥,学问渊醇,文词雅正。简任部务,供奉内廷,夙夜在公,勤劳匪懈”,御赐“六曲持衡”。

汪由敦虽身居高位,但一直为官清廉,去世后也没多少积蓄,“丧还,老屋数椽,不容旋马,惟赐书满载而已。”《碑传集》等书籍真实记录了他的清贫嘉行。

从汪由敦的身上,可以看到心系苍生、德行天下的儒家风范,看到踏实勤勉、低调务实的徽州精神,还可以看到清廉自守、一尘不染的文人情操。他为学勤奋、夙夜在公之精神,为人低调谦和、为官正直清廉之作风,永远值得今人学习和感悟。

上一个: 明朝军备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总被后金八旗暴打?这事蒙古人要背锅

下一个: 一件精美独特的宋代缸瓦窑黄釉花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