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27集开始,央视剧版《大决战》开始展现淮海战役的剧情了。
人们提到淮海战役时,往往会想到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名言毫不夸张。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往今来的许多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打后勤保障。曹操一烧掉乌巢的粮仓,袁绍大军的军心就动摇了,连大将张郃、高览都投降了曹操,溃败在所难免。朱元璋在称王前,耗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积蓄粮草,这才在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中脱颖而出,创建了明朝。
对于我军来说,淮海战役在后勤保障上面对的困难,要大于辽沈战役。
仅仅以运输能力而言,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着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线,到1948年打响辽沈战役时,东北野战军控制了大部分铁路,有负责铁路运营的东北铁路总局,还有专门维护和保护铁路的铁路纵队。有了火车作为运输工具,事半功倍。
淮海战役就不同了。华东地区的铁路线路没有东北地区发达,少有的几条铁路都控制在国军手里。国军利用这几条铁路来运送兵员和粮弹。淮海战役打响之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只能发动群众,以人力推车和肩挑背扛的方式,来开展后勤保障。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为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未雨绸缪,及早部署。1948年9月底,当济南战役的局面尘埃落定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一边筹划淮海战役,一边安排后勤保障。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由华东军区后勤部,华东野战军后勤司令部,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供给部、卫生部及运输司令部,华东、中原、山东支前委员会,华中支前司令部,豫皖苏军区后勤司令部,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共同组织实施。
按照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规模并不大,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后勤保障按照参战部队及130万民工作战3—5个月准备粮弹等物资。打仗时,难免会出现伤员。伤员的转运和治疗也需要准备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后勤保障部门按照10—12万伤员的规模进行了相应准备。
为此,华东支前委员会储备粮食1.8亿斤,山东支前委员会储备粮食1.6亿斤,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储备粮食1亿斤,华中支前司令部建立了两个屯粮区,中原支前委员会采取后方前送与就地筹措方式解决粮食供应。
后方的粮弹,必须及时送到前方去。没有火车,后勤保障部门筹集和雇用了1400多辆汽车、4.3万辆人力小车、3.1万副挑子、1.6万余副担架。济南战役动员了50万支前民工,这次继续参战,并新动员了72万,共计122万支前民工。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随着战事的进展,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共有60多万人参战,还有数以十万计的起义、投诚、投降国军官兵,这就给后勤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华东野战军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时,因为部队进攻速度太快,一度出现后勤保障的车辆、挑子跟不上部队的情况。
针对这群情况,后勤保障部门加大了筹措粮弹的力度,增强了运输力量,继续筹集和雇用汽车、人力小车、挑子,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支前队伍中来。
淮海战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辽沈战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出现了大量伤亡,急需医护人员。成熟的医生和护士不够用了,后勤保障部门从医学院紧急抽调学员奔赴前线,投入到伤员的救治和转运工作中来。
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就就是以淮海战役为创作背景,提到了前线伤员救治的部分情况,比如提到前线包扎所较为简陋:“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在淮海战役后期,由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控制了更多的铁路、公路,在对铁路、公路进行修建后,发挥了火车、车辆的作用,减轻了人力负担。
事后统计,淮海战役期间,一共动员了543万民工、88.1万大小车辆、30.5万副挑子、20.6万副担架、8539艘船只、76.7万头牲口。同时,筹集运输9.6亿斤粮食,协助部队后勤部门前送1460万斤弹药,转移11万伤员。
运输近10亿斤粮食是什么概念呢?如果用5吨的大卡车来装载的话,可以装10万辆大卡车。10万辆大卡车排队,差不多能够从江苏南京排到江西南昌。
在淮海战役,后勤保障部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但满足了参战部队的需求,还有所剩余。据华中支前司令李干成介绍,淮海战役结束后,光是在华中地区的前方兵站,就剩下了600万斤粮食,以及大量弹药、汽油等其它物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