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春天,黄河流域的雨水特别多,隔三差五就发生一场小型洪灾。由于洪灾规模不大,灾情不严重,没有引起地方官员的足够重视。
7月21日,黄河在河南开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发生决口,淹没了大片村庄和田地。然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9月30日,由于连降暴雨,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附近再次发生决口。最初,决口处只有30多丈宽,3天后决口被汹涌的河水冲到300多丈(1000米)宽。
这下子就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灾。
浑黄的河水,像一大群脱缰的野马,从决口处奔腾而出,向堤岸外面大片的房屋、田地、桥梁等扑去,形成茫茫泽国。
位于决口附近的郑州、开封,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被摧毁得满目疮痍。很快,河南境内的中牟、尉氏、扶沟、西华、淮阳、祥符、太康、项城、沈丘、鄢陵、通许、商丘、杞县、鹿邑等州县,都被洪水淹没,不同程度地受了灾。
这样就够了吗?并没有。洪水祸害了河南省后,又一路南下,淹没了安徽省、江苏省大片土地,一直汇入到洪泽湖,才算被“驯服”。
在1887年黄河决口事件中,灾情弥漫到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3个省,形成哀鸿遍地、民不聊生的悲惨场景。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惨不忍睹。这时候,清廷应该在第一时间开展赈灾,安抚民心,减少洪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是,清廷首先做的并不是赈灾,而是担心黄流横决,匪徒为患,派遣曾国荃回任两江总督,裕禄回任湖广总督,以资防范。
接下来,清廷才开始考虑赈灾的事情。据记载,清廷共计发放了10万两帑银赈灾。至于下一步郑州河工及赈灾等费用,由户部以从各省洋药加征厘税的方法来筹措。10万两银子,对于这场受灾面积达3个省的洪灾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能起到什么作用吗?
当然,清廷也没有闲着,还是干了一些事情。
首先,清廷问责了一批地方官员。
在这次洪灾中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几名地方官员:上南同知余潢、上南营守备王忻、郑州州判余家兰、署郑州下汛千总陈景山、署郑州下汛额外外委郭俊儒,都被革职枷号。负责管辖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防治工作的河东河道总督成孚被摘去顶戴,革职留任。
11月9日,清廷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前往郑州,视察灾情,查看河工抢修情况,督办河堤修复工程。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曾经奉命督办过河南学政。他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有“帝师”的光环。李鸿藻学问很深,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绘画上也有一定成就。不过,李鸿藻对河道治理之类的事情不太懂行。他到任后,沿用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等人采用的办法,堤岸修复工程进展不大,还因为秋汛发作,多次发生险情。
光绪皇帝见此,以“督率无方”的理由,将李鸿藻革职留任。又免去河道总督李鹤年的职务,由李鸿藻暂时署理。不久,李鸿藻回到京城,又因为礼部事务没有办好,被光绪皇帝革除职务。1888年,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大赏天下,命令李鸿藻官复原职。
李鸿藻离开了,堤岸修复工程还得继续进行。清廷财政极度困难,户部拿不出钱来修复堤岸,只好开河工捐例。所谓“捐例”,其实就是花钱买官。有钱人捐出一笔钱来,换得一份官职(虚衔)。清廷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力的不足。
没有钱,堤岸修复工程较为粗糙。1888年6月,已经修复的堤岸,再次被河水冲垮。直到第二年的1月20日,被河水冲垮的堤岸才再次合拢。这时候,离1887年9月30日的洪灾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