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场激战正酣,双堆集里硝烟弥漫。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集中精锐力量围攻黄维第12兵团。
为了给第12兵团供应粮弹物资,国军出动了飞机进行空投。但是,由于第12兵团已经被迫收缩到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空投物资大部分都投到了解放军阵地上,少部分投到第12兵团阵地上,打开一看,后方竟然在大米里掺杂石头。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第37集里,就出现了这一幕。这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黄维听说后,非常生气地说:“民国二十八年,校长让我带领54军。当时我就发现军粮有问题,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我就告到了南京,却被反咬一口,说我吃空饷,去他的,我辞职还乡。从那以后,我决不带兵,我就做一个教书先生。这些硕鼠、蛀虫干的龌龊事,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没想到,在这徐蚌战场,在这决战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敢胡作非为!”
在国军内部,黄维素有“书呆子”之称。这是指黄维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交际应酬。他和上司在一起吃饭时,每次都站起来敬酒一次,然后就自顾自地吃饭,再也不管其他人了。上司们都知道他的“臭脾气”,倒也不和他计较。
黄维为官清廉,从不吃拿卡要,多吃多占。众所周知,国军内部贪腐成风,但凡手里有一点权力的官儿,都会想方设法克扣士兵的粮饷。黄维带兵多年,却绝不克扣士兵粮饷。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人反咬他“吃空饷”呢?这是怎么回事?
所谓“吃空饷”,是指军官虚报兵员冒领军饷的行为。
早在宋朝时期,这种行为就已经出现了。《文献通考》记载:崇宁年间,熙河路有4万多士兵逃亡。可是,带兵的将领不闻不问,视如未见。原来,这4万多士兵虽然逃亡了,他们的编制还在,朝廷依然按照编制发放粮饷。这些粮饷统统进入带兵将领的口袋。
明朝时期,“吃空饷”愈演愈烈。《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这是说,毛文龙手下只有4.7万人,却报上去10万人,相差5.3万人的粮饷,就被毛文龙吃掉了。
民国时期,国军内部“吃空饷”也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这一点,连蒋校长都很清楚。1941年12月,他在一次训话里说:“我前方部队兵额之空虚,已为全国皆知之缺点:各级层层欺蒙,一师缺额三千人以上者已视为平常,平时领一师之饷,战时不能作半师之用,战后又任意浮报,动称一师死伤五六千人……”
宋希濂回忆,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许多官兵战死疆场,“正当入缅军丧师辱国,举国震动,士兵的亲属得到噩耗悲痛万分的时候,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得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黄维其实也有“吃空饷”的行为。只不过,黄维“吃空饷”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吃空饷”是中饱私囊,他“吃空饷”却是因为官兵的粮饷太低,用这种办法来让官兵增加一些收入,不至于日子过得太清苦。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黄维奉命出任第54军军长,由昆明赶赴滇越边境驻防,防止日军入侵。第54军是国军精锐部队,武器精良,下辖3个师。不久,黄维发现发放给第54军的军粮有问题,告到南京方面,结果反被指控“吃空饷”。
国军那么多部队都在“吃空饷”,只有黄维一个人受到这种指控,打击报复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黄维非常生气。当时,蒋校长调他出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他辞职不干,就在昆明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江西贵溪老家。
黄维走后,钟彬继任第54军的军长职务。钟彬前来上任时,第54军的官兵在军部门口架起机枪,吓得他掉头就走。南京方面只好重新换了一个人,由陕西临潼人、黄维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张耀明担任第54军的军长。
由此可见,黄维在官兵心目中的巨大威信。
上一个: 朝鲜战争中如何准确预测美军仁川登陆
下一个: 新乡也暴雨,这是有故事的地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