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唐代节度使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的一个节度使,能掌握多少大军,为什么能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经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洗礼,最终从分裂走向一统,从强盛又逐渐走向衰弱。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给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深刻的影响,又不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而留下属于每一个朝代的独特印记。
故宫
纵观整个古代史,提到“盛世”二字,必定离不开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的汉唐二朝。汉朝的汉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基础;而唐代遗风,也更是传承至今,“唐装”“唐人街”等唐字招牌,无一不昭示了唐代印记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印刻出唐代的强盛和繁华。
不过,所谓“盛极必衰”,即便是犹如唐代这般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盛世气象,也难逃风雨飘摇、沦落覆灭的既定命运。然而,促进唐代覆灭、安史之乱的根源制度,却正是由唐代皇帝唐玄宗亲手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制度,最终导致唐代走向藩镇割据的乱世结局。
我们都了解,叛乱必定需要足够的军力才能实现。然而,唐代的一个节度使,究竟是能掌握多少大军,才得以威胁皇帝的统治?皇帝又是为何要给予他们这么大的权力,难道就没有担心过中央集权的旁落吗?
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制度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高宗和武周之后对于均田制的破坏,大量的流民和黑户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唐代将这些流民和黑户征募充军,将唐代的府兵制度转变为募兵制度。
虽然,战时打仗、闲时耕田的府兵制度能够减少军费开支,并且有利于对外扩张。但是,由于唐代的疆域过于辽阔,在唐代中后期以防御为主的军事战略方针下,这种府兵制度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募兵现场
在唐太宗时期,由于手下掌握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能够压制住北方边境游牧民族的骚扰和侵袭,所以主要采用主动出击的进攻型战略。但是自唐太宗去世后,这支令草原民族闻风丧胆的精锐铁骑也逐渐消逝,因此,边境少数民族趁势迅速崛起,并常常对边境地区进行骚扰活动。自唐代中后期起,针对边疆就主要采用以防御为主的军事战略。
在那些地处边境的偏远地区,地广人稀,防守薄弱,极易成为少数民族的霸凌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临时进行就近士兵募集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等到大军集结成功前往战场时,那些善于游骑的草原民族早已经完成了烧杀抢掠、扬长而去了。
并且,在这募兵和迂回的漫长过程之中,往往还容易使士兵错过家里的农忙时节,导致土地荒废,时间一长,士兵们自然就怨声载道。
于是,为了提高战斗效率和防御能力,唐代开始进行边防改革,在边境各个地区组建起庞大灵活、专业快速的常驻边防大军,将这些边防大军部署的地方作为边防重镇,构建起坚固的边防线路和防御体系,用以抵御外敌,而这些边防部署大军的总管都督,就是所谓的节度使,有着节制调度之意。
一开始,这些节度使都是由当地官员或京师将领临时任命,战争结束就回到原本岗位,并不具备太多的权力。但随着朝中对于边防部署的逐渐重视,这些节度使不再是临时组建的戏班子,而是真材实料的军事重臣,肩负着守卫边疆地区长久和平稳定的重要使命。
为了使得边防部队的作战防御水平更加专业自如,能够时刻防范边疆地区的武装侵袭,这些节度使手下的士兵们也不再是临时募集、轮番防边的府兵,而是从中央调发分配过去的被称为“长征健儿”的长期服役的精兵,在边防重镇防御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从当地自行募兵。
古代大军
在这样的政策倾斜下,节度使的制度和权力逐渐完善起来。然而,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势必就会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唐代皇帝的重视...
节度使的危害
随着府兵制度逐渐转向募兵制度,加之节度使可以自行在当地募集士兵,因此,节度使手下的士兵来源往往都十分复杂神秘。
上文提到,募兵制度出现的一大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解决流民黑户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节度使私自征募集的士兵,很多都是当地的没有居所、走投无路的流民。这些流民在担任士兵之后,按照当时的兵制规定,士兵在战场上得到的军功和爵位可以世代相袭。因此,这些士兵不但结束了流亡之途,还能获得升官加爵的机遇。
而节度使,作为整个军事重镇的总管都督,无疑于手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和升官加爵的大权,同时,也使这些流民出身的士兵对自己产生“再生父母”般的依赖恩情,甚至出现“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情况。而节度使们也借此培养起仅忠于自己的亲信部队,为后面的叛乱埋下了祸根。
但,有了权力和兵力还远远不够,要想从遥远的边塞直入京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后勤补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些边防部队的粮草后勤,前期大多依赖于朝廷对屯田所收粮食进行一统分配补给,但是随着边防部队的逐渐增加,单靠朝廷补给已经供不应求。
屯田粮草
为了保障足够的后勤供应,中央朝廷甚至还将各个地方的屯田生产权也交由给边防各部自行打理,使得边防士兵们在作战戍边之余,还能进行屯田耕作,自行供给一部分粮草,避免长途异地运输粮食,减少军费开支。
后期,朝廷甚至还将盐权也一并放给节度使打理,用以扩充军费,提供后勤。但这也使得节度使从余盐贩卖和征收盐税之中能够获得不小的财政收入。而这些,无疑为节度使们解决了粮草供应和财政收入的难题,使得节度使叛乱之路如虎添翼。
节度使叛乱
在唐玄宗时期,这些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的兵力部署甚至达到了六十多万,几乎占全国总兵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为此,唐玄宗甚至设立了著名的天宝十大节度使,每位节度使都手握少则两万多则十万的兵力,对中央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天宝年间,这些边疆节度使在手握军权、财权、和政权的三管齐下,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局面,其雄并天下的野心得到很好的滋养。由于权力过大,这些藩镇节度使几乎完全独立于中央集权之外;等到中央想要对这些节度使的权力进行扼制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习惯享受权力的节度使肯定不会任由他们将权力收走,反而加剧了节度使的反叛意识。
唐代藩镇割据
直到天宝末年,这些藩镇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日益加深,藩镇节度使们自成一派,占山为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这时的中央,由于长期腐败奢靡,无论兵力还是实力都已经岌岌可危,远不是这些手握精兵的节度使的对手。
而手握十五万兵力、兼具三大军事重镇的节度使安禄山,就率先开启叛乱之路,与中央朝廷争夺唐代统治权,由此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也自安史之乱起,战乱导致大量人口丧失、国力锐减,使得唐代便由盛转衰,难逃覆灭之路。
安史之乱
但是我们不禁反思,唐玄宗为何要给予节度使如此大的权力呢?难道他就不怕节度使权力过大、功高盖主,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吗?-其实,这也是唐代历史发展大势所趋之下唐玄宗的一个无可奈何选择。
自唐太宗离世后,边境民族就一直有恃无恐,不断威胁着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定。为了使得边疆地区能够不受威胁,唐玄宗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边疆的防御能力,而这也注定会导致权力的旁落和潘镇势力的割据。但是对于当时已经由盛至衰,朝廷腐败的中央来说,除了以最低成本加强边境防御来维持国内的暂时和平稳定以外,别无他法。
上一个: 李渊当上太上皇后结局是什么 李渊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下一个: 朱标:明朝第一位太子,被朱元璋寄予厚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