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代大军为何不直接带盐,而是用醋布当替代呢?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是生活必须,酱醋是调味,茶则是生活情趣,人生在世能吃饱饭,能够用得起调味,能够拥有生活情趣,这日子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按理来说,盐的地位是要高于醋的,人没有调味,日子还能过;但如果人不吃盐就会没有力气,还容易得各种病,但在热播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唐砖》中,男主角穿越回到唐代,却发现大部分人吃饭时并不放盐,而是放醋布,这是为何?
醋布顾名思义,就是用醋煮过的布,吃饭时剪下一小块放进煮菜的器皿里,食材就会带上醋的味道(别问那炒菜怎么办,宋代起铁锅才开始流行,炒菜的历史并不久)。这不仅是普通人吃饭的方式,从秦朝开始一直到唐代,大军也都是用醋布当做调味品,是重要的“军需物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了解盐其实比醋重要,人能不吃醋但不能不吃盐,为何就连大军都不直接带盐,而是带着醋布?难道跟我们如今的认知相反,古代人觉得醋比盐重要?当然不是,是因为古代盐太珍贵。
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析成的,一般是池盐或者崖盐,而我们比较熟悉的海盐、井盐等,都需要人力进行熬制,也就是所谓的制盐。
盐由来已久,早在黄帝时期就有个名为夙沙的诸侯,在自己领地上通过熬煮的方式,从海水中获取了盐,因此被尊为“盐宗”。不过古代交通不便,沿海地区比起中原内陆发展缓慢许多,因此大部分古代人都是吃的井盐等,《蜀王本纪》中就有关于井盐的记录:“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跟如今的海边各大盐场基本采用晒盐以及现代化工序不同,古代想要获得盐非常困难,那个时候制盐只能通过小锅熬煮,这样非常耗费柴火,因此盐价高居不下,珍贵万分,自从权利意识觉醒后,盐就被统治者牢牢把控在手中。
先秦时期的周朝已经开始设立专门掌管制盐、贩盐的官员,吴越争霸中的那个吴国,就是靠制盐富庶起来的:“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只不过由于这个时候并没有中央集权的诞生,所以很多有胆识有门路的商人就专门瞄准了制盐业,跟范蠡齐名的春秋时期大富商猗顿,就是通过在山西经营了十多年的盐业,一下子就能跟世代累积家产的范蠡相媲美。
由于制盐业如此暴利,官方自然不可能长期放任下去,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有国家管控盐业,比如说齐国的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政策,也就是盐铁专营,商鞅变法时也包括盐铁专营的内容。
汉初由于需要修生养息,所以开放了盐业,导致当时贩盐的商人甚至比一些诸侯更富。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觉得经过前几代的修生养息,已经到了驱逐匈奴的好时机,于是摩拳擦掌准备开打。
要打仗自然少不了军费,军费哪里来?汉武帝就将目光盯上了贩盐赚得盆钵满盈的那些商人,从此开始“笼盐铁”,从收购、到运输、到销售全部官府来办。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将盐铁牢牢抓在手中,但凡有人敢私下煮盐、贩盐,都是大罪。
盐既然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自然不会轻易放出去,毕竟就连国家的盐都不多;而古代士兵地位并不高,如果一打仗很多都是强行征兵,比如杜甫在《石壕吏》中所写的,安史之乱后为了征兵,老妇的3个儿子全部被拉上了战场,到最后就连老妇也被拉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待遇自然不会特别好,大军不可能发放珍贵的食盐,他们能够进行调味,也是适当补充一些矿物质的,也只有醋了;而有的时候需要急行军,都是士兵们自己吃干粮,或者随便找个地方扎营煮一锅汤,这个时候就得靠他们自己带的军需物资。如果是带着瓶装醋,容易洒也容易碰坏瓶子,自然是能够随身携带的醋布更加方便。
上一个: 扁鹊是战国时期哪一国人
下一个: 西汉开国功臣灌婴是善终的吗?详解灌婴生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