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等渝东北地区的区县时,会听到当地人说一句民谣:“开县的桔子,云阳的盐”。这句民谣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开县的桔子”。
这里的开县,是重庆市开州区的前身。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到2016年的600多年时间里,开州区是开县。2016年,开县撤县设区,变成了开州区。
开县是一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特别是盛产柑橘(桔子)。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种植柑橘。巴人的祭祀舞蹈里,就有“桔歌”的流传。到了西汉年间,朝廷为了便于管理,在开县设置了橘官。《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毋水指的是流经开县的小江水系。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得更加翔实:“开州,士贡柑。”这说明,在唐朝时期,开州出产的柑橘,已经被当作贡品,由地方官呈贡给皇室了。
千百年来,开县素有“桔乡”的美称,是全国柑桔生产样板区县。开县生产的“开县锦橙”,是重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8年,“开县春橙”被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2019年12月17日,“开县春橙”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柑橘给开县的果农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开县无数果农依靠柑橘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因此,柑橘成为了开县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再来看“云阳的盐”。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距重庆主城九区310公里,西与万州区相接,北与开州区为界。云阳盛产食盐,已探明岩盐储量约6.75亿吨,而且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产盐历史。
据咸丰年间的《云阳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公元前205年派出三辅将军樊哙来到四川,寻找当年献定三秦之策的扶嘉先生。樊哙经过云安(云阳县前身)时,发现一只白兔过江,射了一箭,却未射中。白兔向着汤溪河沿岸荒山逃窜。樊哙尾随其后,跟着来到一个石缝时,白兔失去了踪影。这时候,樊哙发现石缝中有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来,好奇地尝了一下,察觉这是盐,便命令当地的老百姓凿井吸水熬盐。
这就是今天云阳盐厂的白兔井。从那以后,云阳开始了2000年凿井取卤熬盐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里,云阳食盐的年产量在全四川省排名第三。
根据《云阳县志》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时,云阳有盐井9眼。到清朝乾隆年间,云阳盐井达到了36眼,增加灶37座,年产盐增加到46万斤,成为四川省内仅次于自贡、犍为的第三大盐场。
云阳靠近长江,能够通过水运快速地把食盐销售到全国各地,因而云阳食盐的名声传遍天下。
“开县的桔子,云阳的盐”在川东北一带赫赫有名,流传很广。不过,在“开县的桔子,云阳的盐”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万县的锅儿是双弦弦”。
“万县的锅儿是双弦弦”又的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万县,是今天重庆市万州区的前身。在历史上,万县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集”而闻名。1925年,万县正式开埠。此后,万县兴建了许多近代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当时,万县用机器生产一种铁锅,质量很好,比土法铸造的铁锅要厚得多。商家卖锅时,吹嘘自己的锅儿是“双弦弦”。
于是,“万县的锅儿是双弦弦”的说法又不胫而走。
开县、云阳、万县是相邻的3个区县,大家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近。现在,人们用“开县的桔子,云阳的盐,万县的锅儿是双弦弦”一段民谣,将3个县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传为美谈。
不仅如此,这段民谣在开县、云阳、万县传来传去,还产生了其它版本。
比如,有的版本说“开县的举子,云阳的盐,万县的锅儿是双弦弦”,这是因为开县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走出了许多进士、举人,包括两江总督李宗羲等。
有的版本说“开县的桔子,云阳的盐,万县的烘笼双弦弦”,这是因为万县出产一种古老的烤火工具烘笼,是一种古老的烤火工具,烘笼在陶盆外编织竹笼,盆内装木炭,烘笼可随身携带,方便取暖,相当于有两层,所以是“双弦弦”。
至于哪种版本更准确,大家就见仁见智吧?
上一个: 百年瞬间丨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
下一个: 印度与印度尼西亚有什么关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