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夏天发生了一件大事:由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发起侵华战争,并攻陷了清朝的京城。
慈禧太后?" />
仓皇之中,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一帮后妃、王公大臣逃出京城,经过河北、山西等地,逃往陕西西安。
后来,在慈禧太后的委派下,李鸿章与庆亲王一起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八国赔付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在39年内偿付完毕,年息4厘,共计约9.8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形势逐步稳定下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才从西安回到京城。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整个过程里,慈禧太后除了在逃出京城初期有过一段时间的担惊受怕外,其余时间都是安然无恙,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么,八国联军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为什么不惩处慈禧太后,最终选择放过了她呢?
其实,在八国联军中,真有国家打算惩处一下慈禧太后。
这个国家是德国。
1900年6月20日上午8时,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带着翻译柯达士乘轿前往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保护使馆区。克林德一行来到东单牌楼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时,与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恩海发生冲突,被恩海开枪打死,柯达士受伤。
克林德成为那一段时间被杀的西方国家最高级别官员,引起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愤怒。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派遣了瓦德西元帅指挥一支2万多人的远征军,前往中国。不过,由于路程遥远,这支远征军尚未抵达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已经结束。
德国在八国联军侵华的事情上态度非常强硬。1900年8月,当李鸿章抵达京城,奔走于各国公使间,希望尽快进行和平谈判时,只有德国提出,只有先惩办慈禧太后、端郡王载漪等人后,才能进行和平谈判。
德国人恨慈禧太后,可以理解,可他们为什么也恨端郡王载漪呢?原来,端郡王载漪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力主排外,董福祥便是他的部下,两人关系很好。
农历闰八月中旬,德国瓦德西元帅也来到了京城。瓦德西元帅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授意,拒不进行和平谈判,拒绝与李鸿章等人见面,还指挥八国联军继续向直隶地区发起进攻,企图扩大战争规模。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瓦德西元帅等人的意思来处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慈禧太后是很难幸免的。
慈禧太后应该感到幸运的是,八国联军并非铁板一块。八国联军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当然不愿意绑在“德国战车”上,进一步扩大战争。战争从来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既然能够通过和平谈判来达到目的,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战争?
不仅如此,除了德国外,其余几个国家都在中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任由这场战争不加控制地持续下去,那么迟早会损害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比如,当时英国注册了一家福公司,与清朝签订了山西、河南的开矿协议,实现了对中国矿产资源的占有和开采。当八国联军在山西等地活动时,已经在事实上影响了英国的利益。英国迫切希望早日停战,恢复正常情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俄国等重量级国家,也都希望尽快进行和平谈判,结束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的战争。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不得不让步了,同意启动和平谈判。在和平谈判中,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提出的要求,几乎全部答应,要杀祸首就杀祸首,要给银子就给银子,唯一条件就是不要成为八国联军惩办的祸首。李鸿章自然也对慈禧太后百般开脱。如此一来,对于八国联军来说,要不要惩办慈禧太后,已经不重要了。
再说了,那时候慈禧太后远在西安,依然掌控着大权。清朝在各地还有数量不少的军队。就算八国联军真的要惩办慈禧太后,也非常不现实。既然如此,为何不顺水推舟,放过了慈禧太后,换取她对八国联军的驯服。
只要慈禧太后继续掌握大权,只要她对八国联军持驯服的态度,甚至成为八国联军的利益代表人,岂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八国联军为什么放过了慈禧太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