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禹部落的发源地在西夷。但是,在尧舜时代,禹的父亲鲧已进入中原,他是雄踞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的首领。河南登封东南之千城镇,古称阳城,就是禹的发祥地。禹的儿子启,在钧台大会诸侯,宣布即王位,建都阳翟,即今河南禹县。随后,迁郡安邑,在今山西安邑县西。夏禹部落在中原的活动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朝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水患。历史上它曾多次决口横流泛滥成灾。在夏商之际,中华的祖先就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禹部落生活在黄河之南,以农业发达著称,必然要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方法不当,用堵塞的办法造成了更大的水患,被舜处了极刑。禹继承父志,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有口皆碑。其中,他治水13年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勇敢而有智慧,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能使他低头。为了治水,他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伟大事业。大禹治水很讲究方法,他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河害的原因——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所以多次冲决河堤。然后,制定治河方案,在下游将黄河分流。其一,出今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水道即漯水,故道从河南浚县西南经山东范县,临邑、滨县等地入海。终于制服了水患,使“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大禹对于历史的另一贡献就是奠定了私有制的国家基础,为他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开阔了道路。
传说黄帝死后,继承帝位是颛顼帝高阳氏。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颛顼传位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长子之孙、黄帝的玄孙。帝喾传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帝尧传帝舜,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五帝的承传世系,虽然不是父传子,但都不出黄帝一族。这是父系氏族家天下的逐步过渡。
五帝承传,用的是禅让制。尧舜禹在禅位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但是部落联盟会议制止了传子。其中,尧要大家举荐一个人去治水,四岳、十二牧举荐鲧,尧不同意,而四岳、十二牧坚持,尧只好同意用鲧。第二个事例更直接。禹让位伯益,确立他为继承人,进行试用,却又让儿子启及其同党辅佐伯益,进行实际的政权控制。因此,禹死后,启夺了伯益的政权,建立了夏朝。至于尧禅让舜,先试职28年,舜实际上已控制了政权。尧死后,舜只是形式上作了一番让位尧子丹朱的表演。然而,诸侯都朝拜舜而不朝丹朱;到了禹禅让伯益,则诸侯都朝拜启不朝拜伯益了。随着私有制日益发展,家天下世袭制日渐抬头而最后战胜了禅让制得以确立。伴随世袭制的来临,国家政权也日趋完善。舜时,国家的各个机构都系统地建立了起来。舜举用22人治理国家,分掌教育、农事、工程、司法、典礼、天文等。还建立了三岁一次考核的制度,“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也就是说由黄帝草创的国家,到虞舜时已趋完备。最后一步只是确立世袭制的事了。这一步由禹建功业,他的儿子启来完成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