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那么你知道夏朝的主要战争有哪些吗?下面是有夏朝的主要战争甘之战,欢迎参阅。
和益干启位差不多同时,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尚有影响,夏西方的同姓(姒姓)诸侯有扈氏(今陕西户县)也起兵反对启继位,启亲率大军讨伐之,发生了著名的甘之战(一说户县西部有古甘水为证,另说甘在今洛阳西)。启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大逆不道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即代天行事),要剿绝其命①。命令部属按照一定的作战位置努力战斗(左攻于左,右攻于右,御其马之正。),并规定用命,赏于祖(认真执行战斗命令的,便在祖庙祭祀中给予奖赏)。否则,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即在社坛前予以惩罚。经过启这番战前动员后,士气倍增,大败有扈氏于甘。有扈氏全体成员从此沦为牧竖(牧业奴隶)。有扈氏败亡的原因,是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②,即只知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夏启杀伯益,灭有扈氏后,召集钧台(相传今河南禹县)大会,史称钧台之享,这是继?山之会以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③。甘之战,是确立奴隶制王权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启排除了原始公社制度和坚持这种制度的守旧势力的干扰,从此,大人世及以为礼④,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的局面,巩固了王权,确定了世袭制度。
夏代军队的武器装备以远射程的弓矢和戈矛等长兵器为主。 已发现的兵器最常见的是箭头。石镞、骨镞的型制很多,有柳 叶形、扁圆形,而更多的是骸身作三棱、扁三棱、四棱或圆体三棱 锋,多数磨制较精,棱角锋利,有短铤,以便插入箭杆,少数无铤扁 三角形或燕尾形的,也多磨出侧刃。由于需要量增多,锋利而加工 较易的蚌镞也多有发现,而随着青铜冶铸的发展,骸这种消耗量大 的远射程武器也开始用铜制作了。据今所见夏代的铜镞有的和石、 骨、蚌镞相似,如堰师二里头遗址出有扁叶形和断面梯形、三棱尖 戈也是新型的兵器。偃师灰嘴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发现2件石戈,援扁平,锋锐利,有棱脊,援后端有穿。在偃师二里头遗 址则出土有铜戈,通长35厘米、援长20.8厘米、宽8―8 厘米、内宽9―5厘米。直援曲内无阑,援中起脊,援面由脊向 刃斜抹而下,到近刃处又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沟。刃与锋较锋利, 援略宽于内,援内交接处呈直角。内中有穿,穿援之间有安秘痕。 内后端铸有凸起云纹,制作很精。
戈是一种横装在一侧的单尖双刃利器,前锋可用于啄刺,下 刃可用于勾,上刃还可用于推杀,但夏代的戈主要用于啄击,勾 杀只是必要时的辅助功能,所以应看作啄兵。研究考指出,夏代 主要是步战,步战条件下用戈,啄击最为有效,这是由人臂关节 结构和武器工作原理决定的:啄击动作迅猛,有利于增强武器动 能,啄刺阻力小,能收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夏代青铜戈的形态特 征也表明它是按啄兵的要求制作的:第一,它的援部平伸,与 戈有直角相交,可保证前锋以最佳角度击中目标。若使用下刃, 这种角度无论对杀伤力还是戈结合牢固程度都不适合。第二,它 的前锋尖锐,上下刃对称,可见其作用同于矛叶侧刃, 作为刺兵的矛,也是传统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广泛使用。夏 文化遗址中多见骨矛、石矛,形制多样,多磨制得光滑锋利。
夏朝的军制留存的史料很少,但有限的文献和考古材料可以表明,它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起止时间有多种说法,通行之说约公元前22或 的21世纪至前17或前16世纪。这一时代,国家已经形成,军队随之产生.反映奴隶立阶级意志的车事制度相应出现。 夏王朝脱胎于氏族社会的部落联盟,掌握国家政权的夏后氏 只是众多部落中力量最强大者,处十天下共王地位。与其共主政 体相适应,夏后氏建立以奴隶艾贵族为骨干、众(平民)为基础的 国家军队.赖以守邦。
被夏后氏征服和承认其共主地位的各部 落,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有各自的武装组织,承相对复朗贡纳和 应召出征的义务。作战时,夏王根据需要,或征集点接统治地区的 众,或同时征召直接统治区以外的异姓部落出战,实行居则为民 战则为兵的兵农合一的制度。 夏朝车队编制不详。《左传?哀公元年》关于夏工少康以有田 一成,有众一旅复国的记载,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旅为军队员大 建制单位。有学者认为,夏朝军队按氏族部落的生产生活组织,以 十进制编成。夏王为最高统帅。夏启灭有启氏的甘之战中,所辖 六事之人,亦称六卿,当是分工不同的六个奴隶主贵族首领,他们平时治理民事,战时担任作战指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