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权臣、诗人、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
出身弘农杨氏,不拘小节,胸怀大志。初仕北周,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与族兄杨坚深相结纳。隋朝建立后,升御史大夫。开皇八年(588年),以行军元帅身份,率水军东下攻灭陈朝,以功拜荆州总管,封越国公。暗中帮助晋王杨广,夺嫡成为太子。杨广即位后,领兵讨平汉王杨谅叛乱,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国公。
在历史上人们称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更有隋朝第一名将的美誉。他戎马一生,为大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大隋王朝功盖华夏的开国元勋。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有方”,征战无数,每战有功,政绩赫赫。
此外,杨素治军非常严,有犯军令的人就立刻斩杀,毫不留情。他每次指挥打仗,因不听将令、违反军纪等而被斩的人,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人。这位“流血盈前,言笑自若”的大将军,可谓“无情”与“冷血”。可是当陈兵尽割隋军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之时,杨素却对陈朝的俘虏实行优待政策,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还全部释放,对陈朝百姓秋毫无犯,因此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地崇敬。
杨素不仅有着很好的武功和军事才能,而且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只可惜他的文集已经失传,只有一些诗歌流传于世,首首都堪称精华。
当时,隋文帝杨广对他也是非常尊敬,也曾这样赞美他说:“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但是,虽然杨素文武双全,而且得到了两代皇帝的赞扬,但是他却娶了一位悍妇郑氏。一次杨素忍无可忍,气愤地对妻子郑氏说:“我若做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郑氏竟然把这话上奏给隋文帝杨坚,这还了得,这分明有造反倾向,杨素如碰上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可能早就因此而被株灭九族了。可是当时的隋文帝杨坚毕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帝王,把他暂且留在家里停职反省。之后不久,因杨素屡献破陈之计,又被隋文帝重用。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发兵大举伐陈。隋水陆共五十余万大军由少帅杨广节制统领,分八路攻陈,而杨素并为行军元帅,指挥隋朝的水军主力。杨素一路上屡次大败陈军,致使“江海无波”,以至于陈人见着坐在大船上威风凛凛的杨素不仅感叹:“杨素真是个江神啊!”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杨素因战功显赫被加封晋爵为越国公。
当时,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才色双全,嫁给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时当陈朝危机动荡,徐德言怕国破家亡后夫妻失散,对妻子乐昌公主说:“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于是把一铜镜分为两半,各拿一半作为日后联络的信物和凭证。
果然不出所料,后来陈朝被灭,乐昌公主进入豪门,成为杨素的爱妾。杨素对乐昌公主宠爱有加,而徐德言却流离失所,长途跋涉寻找自己的妻子。后来,两人终于凭着这两半破镜联络上,当乐昌公主看到徐德言在镜后题的“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这首诗后,不禁潸然泪下。
之后,杨素听乐昌公主讲述了这段经历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深受感动,于是忍痛割爱,成人之美,当即派人把徐德言找来,将乐昌公主交还给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知道这件事的人对杨素的胸怀大度更是赞扬有加。在杨素为他们设酒饯行之时,乐昌公主赋诗一首:“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后来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回到江南,恩爱到老。
此外,还有这样一件事,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色胆包天,竟夜入朝廷重臣杨素的府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逮着,杨素大怒要把李百药给杀了。但是,他忽然发现李百药是个还不到二十岁的英俊少年,杨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惜才之情,不禁对他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果然,李百药解绑后一气呵成,当即成文。
杨素看完后非常欣赏他的才能,竟把爱妾嫁给了李百药,还送了十万钱的嫁妆。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百药因此而财色兼收,既得老婆又发了一笔横财,还因此当了官。偷人被抓得到如此结果,这在世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造就这个奇迹的正是大度惜才的杨素。
杨素身边有一个十八九岁的侍妾叫红拂。她长得非常漂亮,堪称佳人。但是,她却看上了当时还是布衣身份拜访杨素的李靖,于是便偷偷地找到李靖跟着他私奔了。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大将韩擒虎,但是事后杨素没有过度追究此事。于是这位有着英杰之表,不拘小节的越国公杨素又成全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 [59] 与杨素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三人。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杨素。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杨素亦位列其中。
下一个: 唐朝的那些才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