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

变化若神的司马懿

作者:未知点击量:268  来源:历史知识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实力迅速发展起来的刘备,率军包围成都数十日,刘璋被迫投降。刘备占有了益州,自任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刘备已得益州为理由,派人索取荆州,刘备诡称:“须得凉州才能给荆州。”孙权大怒,派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刘备忙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进入益阳。在他们剑拔弩张争夺激烈的时候,曹操乘机于这年三月西征占据汉中的张鲁司马懿跟随前往。七月曹操至阳平。张鲁兵败向巴中。曹操遂入南郑,巴、汉皆降。十一月,张鲁也向曹操投降。这时司马懿曹操建议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他劝曹操刘备势力刚打入益州,蜀人未附,立足未稳,而又与孙权远争荆州诸郡,致后方空虚之机,一鼓作气,兵临益州。这是一个大胆果决的行动方案。凭借曹操的实力,加以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有可能取胜的。这个方案的提出,显示了司马懿的胆略。但曹操却说:“人苦不足,既是陇右,复欲得蜀!”他摆出一副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面孔,否定了司马懿的提议。对于梦寐以求统一中国的曹操来说,不欲得蜀,当然不是真心话。在曹操看来,进军益州,虽有胜利的可能,也有相当大的风险,没有十分的把握,是不能贸然进军的。作为一位身经百战老成持重的军事统帅,他和处在谋士地位,血气方刚的司马懿相比,在决策时,自然有更多的顾虑。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失败的教训使曹操吃一堑长一智,不敢贸然从事,重蹈覆辙。

关羽刘备的大将。刘备“收江南诸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率军攻曹仁于樊城。曹操于禁曹仁关羽,时置秋季,霖雨不止,汉水汛溢,淹没于禁所督士军,步骑三万尽为关羽所虏,送江陵。于禁投降。关羽又斩将军庞德。一时威震华夏。

司马懿对荆州一线边防深为关注,建议精选官吏,加强防务。他早向曹操提出:“荆州刺吏胡脩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可以任边疆地方长官。”但曹操失察,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对荆州防务有所麻痹。到关羽包围曹仁于禁被迫投降之时,胡脩、傅方果然都向关羽投降。这种紧迫的形势,使曹操也惊恐起来,以至打算迁都。司马懿却十分沉着,谏阻曹操说:“于禁是被水淹才失败的,关羽并不是战场上真刀实枪取得胜利,国家的军事实力并未受到很大的损失。而匆忙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助长了关羽的凶焰,又会引起淮沔一带居民的骚动和不安。”他认为关羽军威虽盛,以计破之并不难。他提出了巧借孙吴之力以解决樊城之围的建议:“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孙)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大敌当前,司马懿沉稳运筹,毫不惊慌。当时情势,在敌(关羽)我之外,还有个第三者孙权。别人都着眼于敌我双方,忽视了第三者。司马懿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外力钳制关羽,以解樊城之围,不能不说是高人一筹的谋略。曹操闻计,十分高兴。恰巧这时孙权自己找上门来,要求自后路进攻关羽,以讨好曹操。这与司马懿的谋划完全吻合。“(孙)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关羽闻知孙权乘机抄他的后路,心中不免惊慌,欲撤兵回救,而围樊之战功亏一篑,又十分可惜,故而“犹豫不能去。”这时孙权先派遣吕蒙率兵袭公安,刘备的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占据了江陵。东吴另一大将陆逊攻取宜都等。关羽无奈,慌忙放弃樊城之围匆忙还当阳,走麦城。十二月,被吴将俘获,斩于临沮。“(孙)权送羽首于曹公。”借吴解樊围,借刀杀关羽之计,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是在司马懿的谋划下曹操进行的最后一次军事活动。不久,曹操遂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死于洛阳。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这时有军事情报说孙权正率大军向西进发,曹丕与大臣们都认为东吴兴兵,将攻取樊城、襄阳,而两城积储的谷物甚少,难以持久防御。谋臣们认为应命令镇守襄阳的大将曹仁孙权兵到之前,弃城还宛。只有司马懿力劝勿弃二城,他说:“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他知道孙权老谋深算,不会使自己落到背腹受敌、两面夹击的不利地位。既袭杀关羽,取恨刘备,必欲结好魏王以自重,使刘备不敢贸然兴兵。在这种情势下,孙吴决不会袭取襄、樊二城。二城具有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千万不可放弃。可惜曹丕等执迷不悟,拒绝了他的正确意见,竟命曹仁弃二城。但孙权并未侵扰,曹丕后悔不迭。

单字解释:

上一个: 诸葛亮为何不懂以小搏大之道

下一个: 怎么评价司马懿?足智多谋,深通韬略,极善权变,为人多疑

相关阅读